移植国外创新体系的汕大尝试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建采访记
2015-12-15 08:55:39 作者:潘燕 詹奕嘉 来源:瞭望

“这是一所很棒的大学。”谈及以色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用了这个简短而富感染力的句子。

2015年12月16日,由“这所很棒的大学”与汕头大学合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将在汕头举办建设启动仪式。顾佩华说,在创新之国以色列,这所大学有“以色列的麻省理工”之称,我们要在高教领域探索建立创新体系,引入这样以创新创业著名的高水平合作者是一个尝试。

作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内大学首位外籍执行校长,顾佩华从2005年起兼任汕大工学院院长、副校长,2011年被李嘉诚基金会感动和说服,离开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优渥的教职任汕大执行校长,并从这一年起,协同基金会负责这个合作项目的具体谈判。

2013年9月,顾佩华代表汕大,在基金会主席李嘉诚、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的见证下,与以色列理工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备忘录。

至今年4月9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已获教育部批复筹建。“如果一切顺利,新学院将力争于明年6月招生,新生8月中旬报到。”参与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备工作的曾锐还透露:“计划最先开设的专业是化学工程,未来将覆盖工学、理学、生命科学三个领域的十个专业,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学,初期师资将有三分之二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未来则将保持三分之一的比例,其余面向全球招聘”。

李嘉诚基金会1.3亿美元的巨额捐资牵引和助推,广东省、汕头市9亿元人民币及623.45亩校园用地的鼎力支持,最终让这所优秀的理工学院牵手汕大,花落广东。

为什么是“以色列理工学院”?

“国内很多人不是太了解以色列理工学院,其实,它在国际上非常有名”。在办公室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顾佩华,谈及这个合作外方很是看重:“2005年来汕大之前,我在卡尔加里大学机械与制造工程系做系主任,当时系里有个教授非常优秀,研究视野广阔,会六门外语,胳膊摔伤了还在学波兰语,其研究做得好,论文引用率也很高,他就毕业于以色列理工学院”。

“这种情况并非个案。”顾佩华说,在美国工程学院的外籍院士中,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人数位居第二。

翻检资料可知: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一所奠基于1912年的研究型大学,爱因斯坦参与了学校的早期启动。学院对以色列科技和创新体系贡献巨大,目前以色列各高校中,70%的工科教师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在目前逾600人的教师团队中,有3人曾获诺贝尔奖;其在太空工程、生物工程、生命医学、水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成绩卓著。

更重要的是,这所“以色列的麻省理工”具有优秀的创新基因:U盘的发明、被谷歌收购的WAZE导航、利用纳米传感器进行癌症早期诊断,以及针对高位截瘫患者的行走系统等激动人心的创新,都来自这所学校的校友。

资料还显示:近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121家以色列科技企业中,有59家为以色列理工学院校友创办;该校的毕业生中,有23%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至少创办过一家公司;麻省理工学院近期做的一项创新创业人才调查显示,以色列理工学院排名居世界第六……

这样的创新成绩,在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保罗·费金看来,与“这是一所研究型大学”有关,“我们的很多教授一直活跃在科技前沿,能给学生提供最切实的创新创业指导。”

“在生源压力下,现在全球不少大学都在炒作,但这所学校却一直以自己的低调,支撑着以色列的国家创新体系。”顾佩华说。

“所以在2013年我们与其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前,彭博资讯台问我‘为什么你们选择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而不是麻省理工、不是斯坦福?’时,我的回答是:没有麻省理工和斯坦福的美国可能还会是今天的美国,但没有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以色列,则很难想象是怎样的。”

以色列理工学院为以色列的经济发展,以及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优秀的理工类大学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顾佩华认为,这正是合作办学中要引进的关键所在。以色列1948年建国,与我们时间相仿,且历经战争,但目前人均GDP已超过3.7万美元。其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着创新人才和发展动能。“应当说,这样一套体系恰恰是从制造向创造转型的广东经济,乃至中国下一步发展都迫切需要的。”

汕大凭什么?

成立于1981年的汕大,是教育部、广东省和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其建校之初,以国际化和充裕的资金保障而著称——“汕大的老师领双份工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教师中口耳相传的饭桌谈资。

随着整个高校资金环境的多元化,近年高教界提及汕大,说得更多的是其持续的改革,以及国际化及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汕大对自己的学生最好。”在汕大采访时,几乎每个被采访者都发出了类似的感叹。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东升告诉记者,因为对国际化与实践的倡导,他们新闻学院每年都要派优秀的学生到境外采访全球重要新闻事件,“最奢侈”的一次是2008年到美国三个月,期间发回了大量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他说,“其实也就花了几十万元,但对很多学生来说,收获可能影响其终生。”

汕大财务处处长邹志波告诉本刊记者,有次顾校长问我,汕大是得到李嘉诚基金会资助的,为什么广东有些高校的教职工工资涨得比我们还快,能不能找找原因?我们就对比调研了不同学校的支出结构,“最后发现,汕大是最舍得把钱花在学生身上的学校。”

学校提供的材料显示,目前汕大本科生在校四年间,有境外交流机会的学生占比达30%,而在下一步的“先进本科教育”中,这一指标将提高到至少每人1次。

“这与李嘉诚先生的教育理念有关。”顾佩华说,李先生特别希望“汕大毕业生既能在世界各个角落参与竞争,又能找到回家的路”。

顾佩华说他也非常认同这一理念。为打开学生的思维,他主导全校开设了“整合思维”必修课,并亲自去给本科生上课;同时在全球广揽英才,聘请优秀师资力量为本科生授课;举办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剑桥大学校长、加州伯克利大学校长等优秀学者参与的“与大师同行”系列讲座,让学生们直接与优秀学人对话,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

汕大的师资在同类院校中也颇为不俗:目前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55%,而全国211院校的平均比例是31%;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比43.2%,直接聘用的外籍、港澳台籍教师超过21%。

“在我们汕大,改革是常态,不改才是不正常的。”采访中,无论是每天帮我们对接采访需求的汕大新闻中心主任余珊燕,还是协助筹建新学院的曾锐,都曾这样说起。

在汕大工学院采访时,其“目标导向”教学改革给记者留下不一般的印象。“我们管这叫CDIO工程教育改革,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英文缩写。”汕大工学院副院长包能胜告诉记者:传统的工科院系教学,就是跟着既有的课程设置走,至于为什么要学这些,老师和学生都想得不多。但时代和科技都在变,学生出去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也落后于科技发展,教育的效率很低。

工学院基于此推行了“目标导向”改革:一是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大纲要求,对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描述;二是将支撑这一目标的理论和知识点进行整理分析,并在现有师资中做专业分配。

这两项改革实行下来,“我们才发现,原来以往教学中竟有那么多知识点是被不同专业的老师重复讲授的。通过合并‘同类项’,机械系原来220~240个学分的课程安排,压缩到了160个学分,内容一点没减少,学生减少了无谓的课堂重复。”包能胜说。

更重要是改革的第三步,即“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整合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工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动手动脑能力”。

包能胜带记者参观了学生们琳琅满目的毕业设计和参赛获奖作品。他告诉记者:学生们动手完成这些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整合已有知识、补充新技能的过程,“这样的主动学习,就是我们设计这套教育改革的初衷。”

最新人才市场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一轮五年“目标导向”改革的成效:目前汕大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8%,其中80%分布在珠三角;毕业薪酬比广东省工科毕业生平均薪酬高10%。

专业学习之外,汕大也重视拓展人的素质和社会协同能力,学校借鉴欧美高校实行的“住宿学院”制改革,便是在这方面的成功尝试。

在汕大,新生想要住进“至诚书院”并不容易,作为目前学校唯一的住宿学院试点,每年9月能搬进“至诚书院”的新生,都是从众多申请者中抽签出来的幸运者。

实行“住宿学院”制,诉求点有二:一是可打破传统的“按年级、院系分配住宿”的惯例,通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混住,打通文理科局限,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和交往圈层;二是营造多层级的住宿书院社区及学生自治体系,通过丰富的社区活动,拓展学生素质,锻炼组织协同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整体适应性。

“我们书院90%的活动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的,导师们主要是在需要时帮助协调一下。”至诚书院副院长陈文滨告诉记者,目前至诚书院一共住了本科四个年级1006人。“经过7年的摸索已具备全校推广条件,目前三座拔地而起的新书院已近封顶,意味着将再有超过3000名本科生,可以加入到住宿学院的丰富生活中来。”

汕大的“阳光财务”改革也颇具特色,其最主要核心内容是,由教授组成的预算委员会来决定预算,而不是校长或某一个人说了算。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磨合,目前已形成比较成熟的“院系上报预算—教授委员会审核—全面上网公开—严格落实执行”的预算及执行体制,“经得起全校教师、学生直达校长的当面质疑。”

针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年薪制”改革也已在路上。“汕大不想用发表多少论文来简单量化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不想用课时费来为教师的付出作简单定价。”顾佩华说:“我们要探索更符合汕大教学科研特点的评价体系,通过年薪制、全球聘任、终身制等探索,让那些真正具有国际化视野、学术能力和热爱教育事业的学者,能安心于汕大。”

正是这种持续推进、反复调试的常态化改革,令偏居于粤东的汕大能“离世界更近”:一本录取线持续上扬,毕业生总体满意度、非失业率等多项指标超过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2015年还入选了“泰晤士高教教育世界大学800强”榜单,成为榜单上中国大学中唯一的“80后”。

顾佩华说自己高兴地发现,现在有不少学生是汕大校友推荐报考的,“能把自己体会过的学校推荐给亲朋好友,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学生的真心认同”。

汕大+以色列理工学院=?

之所以讲这么多“汕大改革”的故事,是因为对于即将成立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而言,这些都是其下一步探索合作办学所置身的“软硬件系统”。

11月4日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保罗·费金到访汕大,在向媒体谈及“为什么选择汕大”时说:“因为汕大是一所比较认同改革的学校,可以创造很多新的东西,这对以色列理工学院有吸引力。”

保罗·费金同时还提到了另外三个原因:汕大所在的广东是经济强省,在中国有巨大的经济影响力;汕头市的发展还有很多空白点可以开拓;李嘉诚先生的慷慨,“他鼓励我们来汕头”。

所以接下来要演绎的,是“一个深具创新基因的老牌理工学院,与一个不断改革进取的年轻的综合性大学,在一个并不富裕但充满可能性的城市,如何建立本土教育创新体系,并为汕头、广东乃至整个中国做点什么的故事”。

以色列人似乎很喜欢小而美。在描述新学院愿景时,保罗·费金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将是一所以质取胜的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培养顶尖的工程师;未来在校生包括本科和研究生的规模将达到5000名;希望能在环境、能源、人类健康等领域发挥影响力。”

蓝图不见得多么宏大,却很务实。

记者采访时曾问过顾佩华校长:“汕大在改革上的一些做法不能向国内高校推广吗?”“有些东西现在可能还没法推广的,校长一任只4~5年,而汕大的很多改革,一轮试验下来就要5年,比如2005年推进的CDIO,2010年才有第一批毕业生出来。5年后才能看到成效,哪个校长等得了?还是盖楼、扩招、引师资更快吧。”顾佩华回答得很直率。

或许,顾佩华也感到了一些改革先行的苦恼。他说,有个事你们媒体要帮着呼吁一下:我们的本科教育要求提高后,会有些学生毕不了业。“这些以前打着游戏都能毕业的孩子,现在努力了却可能因要求提高拿不到毕业证,让人于心不忍,但我们又不能降格以求,所以教育部门能否出台些规定,让这些孩子能够转到其他学校如专科院校去学习,给他们一个完成学业的机会?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益。”

这次的广以合作,也有行政部门曾建议将新学院设在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因为“汕头经济不那么发达,财政能否支撑令人担心”。

顾佩华坦言,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感谢李嘉诚基金会和广东省朱小丹省长的远见与支持。“其实一所建立在粤东的理工学院,恰恰是平衡地区发展的活棋所在。这是一笔战略投入,未来将成为拉动地方创新发展的知识引擎。”

值得提醒的是,尽管新学院携带着深厚的创新基因,而且还会建立创新中心来承接产品和项目转移孵化,但若是只在意“挣快钱”、“出政绩”的话,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很难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它毕竟是一所理工学院,而非“项目超市”,不能寄望一两年创新成果就纷至沓来,而是要像汕大那样耐得住寂寞,持久地渗透——因为激动人心的创新,只有在持续的环境系统支持下,才能厚积薄发。

责任编辑:叶纪训 

上一篇:惠州第6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下一篇:中国寻根之旅"东南亚华裔青少年惠州体验客家文化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