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展史》之三:唐宋时期岭南文化的象征性人物
2015-01-12 11:06:43 作者:陈春声 编辑:青扬 锦洪 责编:叶纪训 来源:广东工作站

到了唐宋时期,唐朝在岭南设置五个府,其中一个就是广州府,广州府设广州刺史,叫做五府经略使。当时广州刺史地位特别,管理岭南五个府,接着这五府经略使又升格为岭南节度使,集军事、民政、司法权力于一身,管理整个岭南。862年,岭南分成东、西两部,两广分治就从这时候开始,岭南东道治广州,岭南西道治邕州,也就是现在的南宁。那时还不叫没有“两广”的说法,开始有广东、广西的说法,是到了宋朝的事情。宋朝的地方行政分三级:路、州、县,宋朝一立国就建立了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广西的名称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61.jpg

张九龄字子寿,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

广东在唐朝时变化相当大,其中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就是曲江人张九龄。张九龄在716年开大庾岭的通道,从南雄、珠矶巷再上去,在梅关那个地方,传说中用柴把石头烧热,再浇上水,让石头一层层剥开,形成一条山路,使南雄到江西之间有一条可以来往的通道。这个通道改变了整个岭南地区和中央王朝的交通格局。隋朝开了大运河,但只通到长江。现在,沿着长江往西进入鄱阳湖,顺赣江一直南下,到了赣江的尽头,走上几十里山路进入北江的上游,就可以到达岭南。这条路的开辟对密切广东与中原的关系,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有政治意义,而且有商业意义。

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鼎盛的朝代。唐朝的对外贸易相当活跃,除了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外,广州与阿拉伯世界,包括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印度等等地方,都有着非常活跃的船舶来往,在广州居住的外国人就有十万多人。唐朝在这个地方成立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叫市舶使。中国第一个负责对外贸易的官员是在广州出现的。最开始的时候,市舶使是由岭南节度使派人去做的,后来皇帝发现这个地方利润越来越大,就专门派了太监来做市舶使。唐朝时期岭南海外贸易活跃的原因是,大瘐岭商道真正打通了,很多岭北的货物可到岭南来,岭南的货物可以到岭北去。广东这个地方对国家财政的作用,也在唐朝以后逐渐显现出来。

62.jpg

唐开元四年(716),张九龄重修大庾岭路,广州成为唐代市舶贸易的重要口岸,被誉为“天子南库”。

在唐朝和宋朝之间,有一个暂短的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北方梁、唐、晋、汉、周五代交替的同时,南方存在着十个割据的政权,即所谓的十国。其中刘姓家族在广东建立起汉朝,因为当时北方也有一个汉朝,因此广东的这一个就被称为南汉,存在时间较短。

宋朝时期情况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整个宋朝时期,中国实际上没有统一过,北方有西夏、辽等政权,后来有金,再往后是元,一直有几个政权并存。那些北方政权对宋朝的政治、军事压力有增无减,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也在逐渐南移。唐朝的首都在长安,当时关中的渭河流域一带还勉强可以支持中央朝廷那么大的开支。到了宋朝,定都在开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靠近南方财赋重地。宋朝基本上是依靠江南地方的粮米、人力、财物支持朝廷的运作。现在的长江三角洲和周边地区,在唐朝后期至宋朝时,发展非常迅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金兵南下,南宋把首都定在杭州,政治中心也转移到江南,使整个广东、广西包括福建在朝廷赋税结构中的地位变得重要了许多,当时整个淮河以北的地方已不是南宋的地盘。要支持一个这么大的国家运作,需要很多的财赋。整个南宋的财政一直处于准军事状态,不是正常时期国家的经济状况。人们常讲中国传统封建王朝重农抑商,这种说法其实对唐朝来说已不太适用,到宋朝、元朝时,就更加不适用。宋、元两代主要的财政收入不是土地税,而是商业的流通税,也包括酒、盐、铁器这些专卖物品的收入。海外贸易的收益,在宋元两代王朝的财政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海外贸易的关系,岭南在整个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位置变得重要起来,当时还比不上福建和江南,但也已是朝廷财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在我们广东最富裕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在唐代以前基本上还是大海,是一片汪洋。从宋朝开始,这些地方的沙田冲积慢慢发展,淤泥开始地慢慢堆积起来。因为当时广东地位重要,宋朝派很多官员到广东任职,其重要的工作就是兴修水利。

宋朝到广东当官的,有两个地方的人特别多,一个是福建人,另一个是四川人。因为福建、四川在宋代时学术非常发达,有闽学、蜀学之称,所以现代就有学者认为,当时朝廷为了提高广东人的文化程度,就派这些地方的人来这里当官。其实,还有另一很特别的原因,相对来说,当时岭南开发还是不够,瘴气很重,很多官员因为不适应而病死,再派新的官员,就有很多人不愿意来。经过长时间观察,朝廷发现原籍福建和四川的官员到了广东以后,基本上不得病,这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广东比较接近的缘故,福建人和四川人对广东的瘴气天生有某种免疫力。结果,皇帝专门下旨,指定要多派这两个地方的人来广东当官,因为他们到这里不会得病。

唐宋时期,岭南地区确实来了很多著名的人物,不过,他们到这里来,不是荣升,而是被贬。到这个地方当官是有生命危险的。唐宋两代广东文化的发展,与中原地方来的贬官有很大关系,有些事情是他们直接做的,有些事情是因为他们名气大,后人以他们为榜样,跟着他们去做的。

63.jpg

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就是这样一位对岭南历史有重要影响的贬官。大家知道,他是唐代的大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南阳人。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25岁中了进士。他尊崇儒家,以儒家正统自居。一生曾经到过广东三次:第一次是10岁的时候,随着被贬为韶州刺史的哥哥到了岭南,结果不到三年,哥哥就病死在任上。第二次是35岁的时候,他自己因为得罪皇帝,被贬为炎州(今阳山)县令,他在此地大约呆了一年。他被贬广东最出书一次,是在52岁的时候,因谏迎佛骨,被皇帝贬至潮州做刺史。他做潮州刺史大约有八个月时间。其实,他非常看不起当地的风俗,给皇帝的《潮州刺史谢上表》中描述了自己“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的境况,把治下的百姓称为“蛮夷”和“魑魅”,可见他非常地讨厌这个地方。他原来是最反对佛教和各种有关怪力乱神的观念的,可是到了潮州以后,其举止却与其原来的思想截然不同,在潮州所留下的文字,包括《祭鳄鱼文》、《祭大湖神文》、《又祭止雨文》、《祭城隍文》、《祭界石神文》、《又祭大湖神文》和三篇《与大颠师书》。在任八月,似乎他主要的作为就是从各类祭祀活动,并且对潮阳灵山寺的大颠和尚礼遇备至,近乎卑躬屈膝,其态度之谦卑,连后来的许多儒者也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正是韩愈作为一个务实的地方官员最具政治智慧的表现。当时岭南的经济掌握在一些大家族手中,百姓的日常生活以佛寺、道庵、祠庙为中心,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浓厚宗教色彩的世界里,像韩愈这样的朝廷命官,为了让百姓交税和服役,就只能用当地老百姓接受的方式去做事情。到宋朝时,自诩为韩愈弟子的后辈儒者,提起韩愈与大颠的关系,就感到汗颜,开始想出了许多种徊护的说辞。对韩文公的各种祭祀活动,也尽量忘却,而突出宣扬他在潮州兴学的功业。当时,当地官员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开始把韩愈塑造为来潮州传播中原儒学文化的代表,他们建立了韩文公祠,把恶溪改名为韩江,又把韩江南岸的一座小山命名为韩山,还说韩山上的一棵橡树为韩文公手植,就叫做韩木。韩愈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影响所及,山河易名。

64.jpg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还有另一个要提到的人,那就是苏东坡。公元1093年苏东坡被贬到英州(今英德),他一路南下途中,连续接到三次诏令,到岭南时已经被贬得官职全无,安置惠州三年,后来再贬到了昌化军(今海南儋县),直到公元1110年才回到江南。苏东坡在岭南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广泛地接触当地的人民,利用和地方官的关系,做了许多有益的事。

影响岭南文化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包拯,人们俗称他包公,合肥人。他不是贬官,公元1040年到端州做知州,修建过书院,还建设了粮仓。后来因为“包公戏”等因素的影响,在西江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如从不收受礼品,离任时把别人送给他的端砚扔到西江等等,他也被塑造为对岭南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的象征性人物。

上一篇:《广东发展史》之二:巾帼英雄冼夫人
下一篇:墨海永无界——专访楹联书法大师邹继海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