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全国第一 助力广东转型升级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解码创新经验
2015-06-02 10:38:30 作者:赵琦玉 陈枫 来源:南方日报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

    华南理工车队设计制造的广东省第一辆大学生F1方程式赛车。

 

    华南理工大学学子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

    华南理工大学的声学实验室。

在广东,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珠三角60%以上的企业高管都出自华南理工大学。这个说法可能难以考证,却形象地说明了华南理工与广东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教育专家点评,没有哪一所学校像华南理工这样,从学科布局、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对区域经济发挥如此直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在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先行者,华南理工大学有怎样的新谋划,将发挥怎样的新作用?近日,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就此接受了南方日报的专访。

这位优雅大气的女科学家严谨地描绘了大学的发展蓝图,又亲切幽默地谈起与学生互动的趣事,充分展现了一位大学校长浓厚的人文情怀。

掌门人访谈

华南理工对广东经济支撑作用独一无二

南方日报: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高水平大学,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实现新的跨越,为我省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建设高水平大学,您认为华南理工大学的底气来自哪些方面?

王迎军:讲到底气,首先是学校的综合实力。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华南理工大学从当年全国四大工学院之一,发展成一所理工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办学实力稳居国内一流,迈入了世界知名大学的行列。去年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华南理工大学工科排名跃入世界50强,而中国大学入榜的仅有6所,华南理工是其中之一,这充分彰显了学校的工科优势;学校的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物理学6个学科都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7个学科排在全国前10名,轻工排全国第一。

我们的底气还来自这所大学与广东经济腾飞血肉交融的办学历史。华南理工离不开广东,服务并受益于广东改革开放。我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培养了一大批企业掌门人和精英骨干,为国家、特别是为广东的发展作出了支柱性贡献。

曾有省、市领导和教育界专家跟我探讨说,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示范性意义。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对区域经济的引领支撑作用。我们有建筑、材料、机械、生命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1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这不仅在广东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很少有的。研究水平是国际前沿,应用出口多在广东。比如,曹镛院士的有机光电显示材料研究,有两个诺贝尔奖团队与其合作,国际上都要追踪他的研究进展,而他的产业应用就在广东,在广州科学城。这些既“顶天”又“立地”的研究,为广东经济转型升级作出独特贡献。二是人才培养凸显创新、创业特色,在校本科生就能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就能创立年收入1200万的物流公司。三是就业去向,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国、全世界,毕业后不仅热衷于服务广东,更被地处广东的世界500强、全国500强的龙头企业所青睐。可以说,没有哪一所高校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有如此紧密的联系,起到如此特别的作用。

技术攻关和创新人才助力广东产业转型

南方日报:当前广东正在大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华南理工大学将作出怎样的新贡献?

王迎军:大学不是象牙塔,不能关着门办学。华南理工一直秉承“融入发展促发展,主动服务上水平”的理念办学。当你被需求,你就能发展。现在对于重大科技的需求非常广泛,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的需求,二是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

说起开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这是我们所擅长的,可以发挥我们在工程、技术方面的特长。近年来学校承担来自各级政府的技术攻关项目总经费超过40亿元,其中包括近5年中以首席科学家单位主持的5项“973计划”项目和200余项“863计划”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攻关,解决了一大批关乎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在支持广东乃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围绕重大需求,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自己培养了7位两院院士,这在广东高校中是遥遥领先的。学校创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敢创新、能创业、会创造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比如拥有6项发明专利、3000万年产值的青年博士胡大为等,他们都活跃在广东各行各业的高新企业中。

破解产学研“两张皮”,专利转让全国高校第一

南方日报:说起产学研,这是很多大学头疼的问题,目前还存在“两张皮”问题。华南理工在这方面探索良多、成效卓著,有哪些好经验可以分享?

王迎军:一所大学的科研成果要服务于产业,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成果如何转化是关键点。我们在这方面有传统、有储备,也有实践。有几点体会:

一是探索实践出了产学研的协同合作模式。比如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通过这些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引导单纯的项目合作转向长期的战略合作,再以校地共建研究院为产学研创新试验田,将前沿研究的重心下移、向产业的前端推进,实现学校科技成果和相关产业全方位对接。

二是促进专利成果转化,华南理工大学每年授权专利2000多项,十几年来一直位列全国高校前列。把它们转化为生产力是我们的任务。在《2015中国大学评价》中,我们的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根据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华南理工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发明授权量在全市大专院校中占的比例都超过了四成。

三是重视和地方的合作,把科研转化平台放到校园外面。学校建成各类工业研究院20多个。我们在广州市部市共建了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东莞共建了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在珠海共建了广东首个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通过多年的运行,已有很好的成效。如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孵化企业19家,其中两家企业即将在新三板上市。

本科生在顶尖杂志发论文,“华工现象”非偶然

南方日报:作为校长,您希望华南理工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的?

王迎军: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作为校长,培养学生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快乐。

华南理工大学一直着力培养“三创”型、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近年来,学校开设了各类创新班、强化班和教学改革试点班30个,每届学生都有1000多人。特别是2009年成立的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生们不仅实现了本科生首次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还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实现了Nature、Science、Cell三大顶学术期刊的“大满贯”,被认为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华工现象”。

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上,华南理工学生同样表现出众。被誉为太阳能界“奥林匹克”的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上,学生们设计的一套革命性太阳能住宅荣获亚军。这是中国高校在这项国际赛事中取得的最好历史成绩。

德才兼具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华南理工打造出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和高就业满意度的“三高”招牌。我们的学生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颇受关注。2014年,建筑学一个毕业班,就有4人被哈佛录用,3人被麻省理工录用。

全面发展,以德为先。华南理工的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母校,都有很强的责任感、荣誉感。我们的研究生,7年里无数次进入麻风病康复村,关爱麻风病康复者;我们的清明义工志愿者,28年如一日为市民提供帮助,至今已有1万多名同学参加这一志愿活动。还有更多的同学参加到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等活动,他们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优秀的品德。

华南理工的学生用自己卓越的成就向世人证明,“华工现象”不是偶发现象,而是一种可以复制的“华工模式”。

牛校淘宝

“大牛”和“牛犊”的“牛事儿”

在华南理工大学淘宝,可以淘到什么?可以徜徉红墙碧瓦、湖光山色,可以领略特色学科、一流科研,更可以偶遇牛人们——媲美虎的“大牛”、不怕虎的初生“牛犊”。这些牛人或在学界赫赫有名,或在商界叱咤风云,或见贤思齐、孜孜不倦奋斗在向上的道路。

“大牛”躬身带“牛犊”

2013年初,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华南理工大学曹镛院士和他的学生吴宏滨所率领研究组的共同发现——“利用倒置结构可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榜上有名,入选该榜单的还有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对接等基础研究成果。

此外,在曹镛院士团队教师指导下,学生们获得多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世界格局、家国情怀是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带头牛人的共同“基因”。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评选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300个建筑创作大奖中,何镜堂院士占了13席,成为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在所有作品中,“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悲怆动人、气宇万千”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最令何镜堂感到自豪:“这两个作品恰如中国从灾难走向复兴的两个坐标,能够有幸参与其中,我感到这是一种历史的责任。”

这些重点工程或有挑战性的项目,何镜堂也有意让青年学生来挑重担。2006级博士生何小欣在读期间参与世博会中国馆等十余项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作品荣获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建筑设计奖项。多年来,何镜堂共培养博士、博士后70多名,都已成长为行业骨干,其中倪阳获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0余人获全国青年建筑师奖。

“大牛”带“牛犊”,这是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创新基因代代相传的秘诀。

101分的超满分试卷

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图书馆,珍藏着一份“宝贝”答卷——教授委员会一致评出了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个101分答卷。而它的“卷主”竟是来自大洋彼岸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位“2+2”本科生。

这样的“牛事”在华南理工大学并不稀奇。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精选世界排名前200强的高校进行合作,开展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研究实习等,基本覆盖学校所有专业。通过这些项目,近90%的本科生都成功申请到继续攻读国外名校研究生学位资格,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都不乏华南理工大学学子的身影。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大胆创新思路和做法,为学生打通制度障碍、提供充分保障,培养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009级机械类创新班学生魏骏杨,获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优胜奖;电信学院刘威杨、梅剑寒和王为凯,获得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最高荣誉特等优胜奖;材料学院研究生陈平绪拥有超过40项粘合剂相关技术和专利,并先后获得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多个奖项;在华南理工大学,先后有7位学生获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奖励——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有“最牛学生”,还有“最牛班集体”。

“华工—华大”基因组科学创新班自2009年成立以来,科研成果丰硕。截至2014年底,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共有76人次以并列第一作者和署名作者的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61篇论文,该班级团队还入选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组委会首次评出的“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他们的事迹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奇迹”。

把科学研究当做是一件乐在其中的“美事”,这是华南理工大学创新拔尖人才的共同特质。

创业路上竞风流

38年前,华南理工大学迎来了3位新生,他们分别叫陈伟荣、黄宏生和李东生,他们三人同居一室,学习上相互讨论,生活上彼此照顾,华园经历奠定了他们共同的成长基础。后来,他们分别创办了康佳、创维和TCL三家电器公司,这三家公司的彩电产量曾一度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他们被社会各界盛赞为华园“三剑客”,也成为师弟师妹心中的偶像。

正因如此,让华南理工大学海归校友、中央第六批“千人计划”最年轻创业人才袁玉宇评选母校的宝贝,他选出来的和师兄们一样——宝贵的校园经历。

“上课、泡图书馆、面试学生会、参加‘挑战杯’、应聘广播站主播、摆地摊体验生活……”袁玉宇的大学4年在不断的尝试与挑战中度过,而这些经历也让他更快速成长。赴美深造工作间,他和创业团队开发出器官打印技术,被美国杂志评为“21世纪改变世界的六大技术之一”。

回国创业后的袁玉宇成功研发出新产品并大举进入欧美高端市场,成为了中国首个成功实现产业化的生物3D打印产品。如今,已经在美、德相继设立全资子公司的袁玉宇目标更加明确,要建立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先品牌。

技术创新、引领发展,这是华南理工大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所在。

竞展台

数说华南理工

7个学科位居全国高校前十名,轻工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学校的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六大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上,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位于300-400位区间,工科高居世界前50强。

拥有7名两院院士,位居广东第一,22名长江学者、31名国家杰青、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组成高水平科学家队伍。

华南理工大学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3个,且100%对学生开放。

年专利授权2000余项,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4年专利转化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截至2014年底,华大基因创新班同学已有76人次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1篇。

华南理工大学近3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8%以上,在教育部部属高校及广东省重点本科高校中名列前茅。2014届毕业生在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就业的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29.29%。

近3年建筑学院每年1/3的本科毕业生被全球前50名著名高校录取,2014届本科一个班有4名同学被哈佛大学录取,3名同学被麻省理工大学录取。

责任编辑:叶纪训

上一篇:南沙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开通网上商城
下一篇:我省将清理230件现行有效规章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