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白毛:古老贡茶 再现辉煌
岭南茶香——走茶乡访名茶系列报道
2015-05-14 09:57:14 作者:李劼 来源:南方日报

南粤风土孕香茗,高山云雾出好茶。韶关市仁化县红山镇森林覆盖率达89%,地处高寒山区,出产的白毛茶乃中国特种名茶之一,因茶芽粗壮,密披银色毫毛而得名。

仁化白毛茶具有芽头肥硕、茶毫满披、滋味甘醇、带兰花香味四大特点,为我国三大白毛茶之首,是岭南茶之珍品。仁化白毛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相关记载,清朝嘉庆年间被选为朝中贡品。

经历一段历史动荡,仁化白毛淡出人们的视野。改革开放后,茶叶的生产得以恢复,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扶持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蓬勃发展,白毛贡茶重焕生机,以全新姿态面向世人。茶叶产量的提高,使得平常老百姓也能饮上旧时只有帝王国君才能享用的名饮贡茶。

仙山滋养如雪白毛

白毛茶是粤北及湘南地区特有的茶树资源,在1980—1985年的全国茶树资源调查中发现,白毛茶野生资源分布以仁化红山及乐昌五山为中心,并且在品种质素上明显优于其它地区,被誉为“中国白毛茶之乡”。

仁化县红山镇境内有一片黄岭嶂,海拔高度为1187米,距红山镇中心约25公里,在广东省内海拔千米以上的165座高峰中排行第93位。黄岭嶂山高雾漫、气候湿润、蒸腾量小、昼夜温差大,空气异常清新,在当地有仙山之称。特别适合芳香型茶树生长,所产白毛茶茶芽粗壮,密披银色毫毛,经加工的茶芽毫毛银白如雪,茶汤清澈持久,清朝嘉庆年间,已奉为朝中贡品。

走进仁化县享誉一方的种茶专业镇红山镇,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镇,眼前是翠绿欲滴的千亩“茶海”,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客家民居点缀其间,茶、自然、人三者已融为一体。

“红山镇山高雾漫、气候湿润、蒸腾量小、空气中负离子成分高,这是孕育好茶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得茶叶枝嫩效强,昼夜温差大及漫射的紫外线对芳香型茶叶的生长十分有利,正是这样独特的优势,红山出产的白毛茶才享誉全国”,仁化县农业局副局长王金焕谈及红山白毛茶时颇为自豪。

仁化白毛茶产区原生态森林及其天然独特的地形地貌无可复制,王金焕表示,茶业是仁化特色及主导农业产业,茶叶收入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仁化县正在全力打造“自然生态、绿色健康”的集体化白毛茶种植、加工、经营与旅游一体化的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产业。

名不虚传的“贡茶”

仁化白毛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相关叙述,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记载:“岭南茶生韶州,其味极佳。韶州生黄茶,产于韶州各县。”这里的韶州茶便出产自黄岭嶂。据仁化县志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仁化白毛茶已成为朝中贡品。清代同治《韶州府志》卷十一物产篇记载:“毛茶出西山有白毫,苦涩大寒,消暑解热去积滞”,西山即仁化县一带地区。正如书中记载,“消暑解热去积滞”,仁化白毛茶富含丰富的营养保健成分,氨基酸含量较高,茶多酚含量高达33.3%。

仁化白毛茶真正作为“贡茶”时的制作工艺现已不得而知,但当下白毛茶的采制工艺也堪称“贡茶”标准。白毛茶采于春分至清明期间,特级茶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制500克特级白毛茶需采4.5万个左右芽叶。鲜叶进厂需及时拣剔,保持芽叶大小和色泽均匀一致,再经摊放、杀青、揉捻、初干、足干五道工序,得到茶叶成品,其中纯手工工序多而繁复,讲求技巧。

古老贡茶焕发新活力

过去因为老化、单一的生产模式和单一的种植品种,仁化茶产业经过了一段历史沉积。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仁化茶叶种植再次步入正轨,仁化县茶叶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茶农大力推进新品种选育和新产品研究开发工作。

从1984年至1998年,仁化县选出茶叶品种近600个,建立白毛茶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30余个新品种已具备生产推广能力,其中“丹霞1号”和“丹霞2号”两个新品系在2011年已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茶树良种,不断致力于新品种开发,推动仁化县茶叶产业创新。

近年来,随着茶叶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茶叶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以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成功申报,仁化县茶叶产业不断扩大,全县现有茶园面积近2.5万亩,产量今年预计达2000吨,产值约2亿元。

仁化白毛茶凭着优良品质和新型品种,小有名气,逐渐走出广东。1994年被评为“全国林业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8年获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名茶推荐产品,2011年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等一系列殊荣。

仁化县一直致力于仁化白毛茶品牌推广工作,希望仁化白毛茶能作为南粤佳茗的代表出现在全国。今年仁化白毛茶主产区红山镇举办第二届红山茶叶节,很好地将仁化悠久的产茶传统历史展现了出来。

责任编辑:叶纪训

上一篇:电商农业远不止是“清远鸡”
下一篇:开平天露仙源茶:山水茶乡 养生名茶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