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重组释放 农村经济活力
推进农村土地资源、涉农财政资金和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
2015-04-23 10:47:01 作者:孙国英 李书龙 来源:南方日报

夕阳映红了山谷下连片的稻田,习习凉风从英德市新城村的宽敞村道吹过,绵延的道路两侧,一边是灰墙彩瓦的整齐村舍,一边是即将规模化经营的百亩良田。

就在不久前,挖掘机和推土机驶入新城村的田间沟壑,将一块块高低杂乱的水田,平整成连片开阔地。原先被不少村民丢荒的细碎小块田地,在村民的同意下,将由村里集中整合,为下一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准备。

在清远市,通过农村土地整合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已成为当地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革新之举。2014年以来,在开展乡村治理模式变革、提升农村组织化水平的基础上,清远探索推进农村土地资源、涉农财政资金和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重组农村资源要素,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村发展水平。

田地细碎化制约农业产出率

是在重新调整后的连片水田上种植经济作物,还是以土地入股一家专业合作社,等着年底拿分红?新城村村民曾凡勇和他的乡亲们正面临这个新的“烦恼”。

以前,曾凡勇家有4亩农田,分散在6个地方,有的在村口大路边,有的在村尾山脚下,每天光是往返耕作,就得在路上耗掉1个小时。

田地细碎化,一度是新城村村民多年来的共同困扰。在早年间,新城村集体将田地按照“肥瘦搭配”分给各户,村里每户拥有几块甚至十几块分散的田地。

在清远北部山区阳山县,土地碎片化的情况更为突出。2013年阳山县开展土地确权试点时发现,有的镇户均4.4亩地,平均要分成9.9块,有的农户甚至有30多块地,而且相隔数公里之远,每年耕田都会漏掉几块地。

分田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但随着时间推移,土地分散经营对农民增产增收的制约性日渐凸显,传统粮食作物的经济价值相对偏低,农业产出效益不高。尤其是近10多年来,由于土地耕作收益不佳,不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丢荒的土地越来越多。

“土地太细碎,没法创造规模效益,在市场上也处于弱势地位。”清远市委副秘书长、农村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鲁小鹏说,由于土地整体利用效率不高,细碎化的土地又难以通过流转、抵押等方式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长期以来农村发展陷入“无地可用”、“无钱可用”的困境,不仅农民增收难,农村集体经济也十分薄弱。

农民要从“温饱”到“小康”,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土地细碎化则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2014年,清远推进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已近两年,在农村组织化建设渐显成效的基础上,清远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向纵深推进,探索农村土地资源、涉农财政资金、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

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说,土地整合是“三个整合”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土地资源不能得到整合,无法形成适度规模和产业分工,后续的涉农资金、涉农服务整合以及农业经营体系、农民合作金融将无处着力。

村民自治推动土地置换调整

事实上,在清远决策层意识到土地整合的必要性之前,当地一些村庄已经自发开展了土地整合的探索试验,这也为清远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早在1992年,英德市新城村就将1200亩山地集中起来,连片发包给村民种植麻竹、沙糖桔。到2004年,村集体又将200亩旱地集中起来连片发包,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2万元。2013年,村里再次整合全部山地、旱地,提高租金重新发包。此时,村里还剩300亩水田仍由村民分散经营。

在英德市叶屋村,原有过半村民外出打工,至2009年底,村中丢荒耕地50多亩,村民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从2009年开始,在村民理事会组织协调下,经过30多场充满争辩的村民代表会议后,叶屋村将全村902亩田地进行置换调整。调整后村民开始连片规模种植沙糖桔、种桑养蚕和鱼塘养殖,效益喜人。到2013年,村里每户净收入超过15万元。

新城和叶屋等村的经验,此后成为清远推进土地整合的重要借鉴。2014年7月,清远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在当年选择2个以上镇作为试点,通过村民自治自决,在村集体内部进行土地互换并地。新城村村民也在这年年底达成共识,决定将全村300亩水田先进行整合,再置换调整到户。

在当时,清远农村组织化建设正在日趋完善,尤其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村民理事会,几乎在农村遍地开花。在此基础之上,土地整合工作得到有效推进。阳山县委书记伍文超说:“阳山从去年开展土地整合工作,基层干部起初压力很大,而真正凸显村民自治的村民理事会起到了很好的协调沟通作用。目前,阳山已有将近90%的村民小组签约同意土地整合。”

截至今年3月,清远已有742个村委会开展土地整合工作,共整合土地面积127.47万亩,不少村庄已依据各自特点开展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比如,英德市老鸦山村推行集体土地有偿使用,大力发展高效益的沙糖桔等种植产业;连南县佛洞村筹建种养专业合作社,全村每年养猪300头以上,养殖寨南鱼30亩;连州市曹屋村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种植、养殖基地近500亩,同时为村民就近提供劳动岗位。

土地整合的好处逐渐显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整体规划后,减少了土地分割,清远市平均增加了3%的耕地面积,灌溉、运输和管理成本也同步节省。随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速度加快,土地粗放经营和丢荒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清远的土地整合工作,坚持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这个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之“魂”,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放活了土地经营权,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变得前景可期。

清远改革也为广东省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提供了实践参考。今年3月,省农业厅下发《关于鼓励通过互换解决农户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地逐步解决承包地块零散细碎问题。

整合资金与服务保障适度规模经营

在清远的改革设计中,“三个重心下移”解决农村组织建设问题,“三个整合”则在其基础之上,解决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问题。在此之中,突破土地细碎化瓶颈是第一步,涉农财政资金和涉农服务平台的整合,则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提供了亟需的资金和平台支持。

新城村在去年年底达成土地整合共识后,决定将全村耕地先进行平整,再调整到户。当时面临的问题是平整土地耗资不菲,钱从哪来?经过全村村民代表决议、签名,新城村将村中300亩水田共4万多元的种粮直补资金先发放到户,再集中整合用于平整土地。去年年底,挖掘机、推土机相继驶入新城村,经过两个月的施工,一块块平整开阔的田地已经成形。

新城村的尝试,是整合涉农财政资金的典型案例。针对财政涉农资金分散和使用效益低等问题,清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遵循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鼓励由村集体整合全村生态公益林补偿、种粮直补等涉农资金,统筹用于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截至今年3月,清远全市共整合普惠性资金7673.8万元、非普惠性资金27428万元。

在土地和资金之外,涉农服务平台整合则着力于建设综合性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清远在建立县镇村三级社会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探索整合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推进集体“三资”管理、基层党政公共服务和农业生产服务的一体化、信息化和规范化。

此项工作走在前面的阳山县,已在各乡镇村建立“三资”信息服务中心,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信息登记、信息公开、资产交易和合同管理。该县还建成农村财务集中核算监管平台,健全网络监管系统和银行信息沟通渠道,成立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和13个乡镇农村产权交易所,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等10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和个人产权流转交易提供服务。截至去年年底,全县已有540宗农村集体“三资”项目和乡镇小额建设工程在镇级综合交易中心成功交易。

去年9月,阳山县成为阿里巴巴“千县万村”农村电商计划的广东首个试点县,其所凭借的正是健全的县镇村三级综合服务网络。阳山县在清远率先建立了176个村居服务站和13个镇级服务中心,每个服务站都有专职代办员为村民办理各种服务。如今,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直接嵌入了县镇村三级的综合服务网络,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委托服务站的代办员为其收发电商订单。该县新农村供销社经营的阳山特色农产品淘宝店去年11月上线,至今为群众销售2000多单农产品,成交金额20多万元。

葛长伟说,清远通过加强农村集体“三资”整合和管理,维护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盘活了农村集体存量资产,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减少了农村矛盾纠纷。

责任编辑:叶纪训

 

上一篇:茂名“金三角”罗非鱼产区全球最大
下一篇:全省首个电子商务创新区落户顺德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