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帅”后的深圳,如何续写辉煌
2017-01-04 11:59:43 作者:编辑 来源:南方日报

新年伊始,一组最新出炉的财政数据让深圳再次成为焦点:2016年深圳公共财政收入超过7900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地方级公共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这就意味着,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财税收入近4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首位。

在经济新常态下,众多城市调速换挡。深圳以创新为驱动,以质量引领发展,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城市治理、民生建设同步发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步伐日益加速。同时,如何在创新转型中持续领跑,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配置全球资源打造“中国硅谷”,一系列的新命题也摆在了城市主政者面前。

2016年12月30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议任命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为广东省副省长、代理省长。12月31日,马兴瑞卸任深圳市委书记,而他的搭档、深圳市市长许勤接任深圳特区第12任市委书记。在31日举行的干部大会上,许勤说,将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市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与市几套班子成员一道,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把深圳的事情办好。

如何绘好深圳未来蓝图,深度契合民意的期待?2017年,深圳再出发。

产业转型

构建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

冬天是积蓄能量最好的时候,到了春天能量会爆发出来,速度就起来了。”许勤曾以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描述深圳的创新驱动、产业转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下,深圳这座曾以“深圳速度”著称的城市,在全国最早触碰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天花板”——外向型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土地资源等要素也制约着深圳的发展。

当时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世界经济恢复之后,在新一轮的产业和经济竞争当中我们如何占据主流,新一轮经济恢复期的技术、产业就是我们的增长方向。”许勤说。

冬训”的理念由此而生。2008年底,深圳把互联网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确定为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和打造,此后又陆续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更多产业纳入进来予以大力支持。深圳对新兴产业的谋篇布局,被外界赞许为在全国率先迈出了转型升级的第一步,甚至被认为是目前国家力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早雏形。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深圳经济的成功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深圳最先步入质量型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实现税收1631.4亿元,增长21.9%。

构建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深圳参与全球创新竞逐的基础所在。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主引擎,深圳在此基础上早谋划、再出发,进一步瞄准前沿、高端产业领域,规划布局生命健康、海洋、机器人、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进而在4G、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柔性显示等多个细分领域向“世界领跑者”迈进。

创新驱动

为打造创新中心付出100%努力”

2015年,深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6957件,平均1天就有46件。今年1—8月,这一数字再次刷新,深圳平均每天产生的国内发明专利授权超过55件。30多年前,“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创造了发展奇迹,如今,一天55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成为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新注解。

创新早已成为深圳的基因。一直以来,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早在2011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014年,深圳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能力建设,不是简单的引入一项科技成果或者一个创新团队,而是系统化、整体性提升创新能力。”许勤曾在多个场合提出,深圳要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商业、文化、管理创新有机互动的横向集成创新,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这个完整的创新链条。

如今的深圳已经逐步构建创客、网络化创新、全社会“微创新”、青少年创新等一系列完整的创新梯队,成为年轻人“折腾的空间”、“得瑟创新成果的舞台”。2016年,国家把第二届双创周主会场设在深圳,李克强总理亲临现场,充分彰显出对深圳“双创”的肯定。

近年来,深圳正逐步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创新链条开始向基础创新和全球创新前沿布局。

当深圳成为世人眼中最具硅谷气质的中国城市,这座年轻城市的主政者却对标国际发掘差距。2016年广东省“两会”上,面对南方日报记者的提问,许勤曾自揭深圳创新短板——作为一个新兴创新中心,深圳也面临创新资源积淀不足等问题。

但这些问题无法阻止深圳前进的步伐,“深圳为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会付出100%的努力。”许勤表示,深圳将在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各方面配套政策、提高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进一步努力。同时,更加突出需求导向,鼓励和支持互联网时代的草根创新、大众创新,努力使全社会的“微创新”汇聚成推动深圳经济社会繁荣兴盛的巨大创新力量。

质量引领

深圳质量”打造供给侧新优势

2016年8月4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暨201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专题会在深圳市政府召开,“半年成绩单”在会上晒出的时候,一组数据引起记者的关注:2016年上半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达8608.9亿元,增长8.6%。上半年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5%和11.7%,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4.6微克/立方米,持续处于特大城市最低水平。

经济速度持续提升的同时,资源能源消耗却持续下降,这组数据是深圳质量引领发展模式的生动注解。

2011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深圳质量”明确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标杆加以阐述,此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始终贯穿“深圳质量”这条主线。

 “深圳质量”从提出伊始,就不局限于“产品质量”“制造质量”这样的“小”概念,而是包涵了经济效益、民生幸福、文化品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在内,事关一座城市发展各领域各方面的“大质量”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深意所在。

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圳以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供给侧的新优势。质量的内涵随着深圳实践不断扩展、丰富和完善,称为城市的价值追求,渗透到各领域各环节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之中。近年来,“深圳质量”又进一步升华为“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并重,深圳正加快推进大质量、大标准体系建设,力争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率先探索。

民生发展

把经济成果转为幸福指数提升”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惠及民生。”“把经济成果转为幸福指数的提升。”每年的深圳市“两会”上,许勤对于民生的关注让不少代表印象深刻。在深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圳五届、六届政府在补短板惠民生上的投入上可谓持续“大手笔”。

多层次、系统化推进民生事业的发展,深圳着力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市民的“获得感”。根据最新数据,深圳2016年全年财政支出规模首次突破4000亿元,前11个月的民生支出占比就超过六成。具体来看,2016年1—11月,深圳教育、医疗卫生和就业等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合计2129.5亿元,增长了18.3%,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6%。此外,12项重大民生工程也稳步推进,全年投资完成322亿元。深圳市116件民生实事支出301.6亿元,保障落实9300件“民生微实事”的资金需求。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认为,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鲜明体现,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是深圳向更为高端城市形态转变的重要基础。

深圳“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深圳目标实现115所义务教育学校新改扩建,高校达18所左右,三级医院达到50家,供应保障性住房35万套……这一系列数字,勾勒出这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美好未来,也承载着所有深圳市民的美好期待。

责任编辑:谢景春

上一篇:深圳将重点打造十大卫生和健康工程
下一篇:深圳三年推行391个“短平快”交通整治项目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