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琳:立民族团结品牌 树教书育人丰碑
2015-04-13 09:46:52 作者:郭伟 来源:中华英才海外版

11.png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助理、民附校长,特级教师、田琳博士

 

神秘学校 最牛校长

说起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感觉很神秘,似乎榜上无名。几年前,提及这所中学的校长田琳,知晓的人不多。但现在,在北京的中学教育圈,田琳绝对是个风云人物。当笔者对这所“神秘学校”和“最牛校长”作如下介绍后,相信读者会啧啧不已,不能不刮目相看。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民附),成立于1913年,曾位于西单小石虎胡衕,原名为“国立蒙藏学校”,是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母校,距今已有102年历史。现位于拥有400多所中小学、号称“学府区”的海淀区法华寺甲5号,与中央民大西门一路相隔。2014年民附高考成绩:574名考生,572名上本科线,统招生一本率100%,其中总分超过600分的403人,高出北京有些“名校”200多人,海淀排名第二,仅次于人大附中,47人考取北大、清华。近五年,录取北大、清华172人,人大、复旦、上海交大192人;600分以上的有1385人。每年都有近500名优秀毕业生承载着“民族情怀、人文见长、才能卓越、社会担当”民附品质到“985、211”及世界名校去深造。

民附荣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CIEE)、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等顶尖高校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和众多名牌高校优质生源基地校,是国家级特色高中建设校的实验校,是北京市自主排课和自主会考的试点校,是高校认同、家长称赞、学生眷恋、社会满意的“品牌中学”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和学生信赖和首选学校。

建校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来信和批示:民大附中自建校以来,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人民解放、国家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

田琳,博士、特级教师、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助理、民附校长,苗族,原为湖南张家界市一中校长,2005年经过全国公选成为民附的第38任“掌门人”。他个子不高,身板魁梧,话语不多,却句句入情入理。他笑容神秘,眼神散发睿智之气。历时十年,他成为“全国最牛校长”之一。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民附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校长田琳参加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鼓励。

12.png

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时任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参加教师节活动并慰问学生

13.png

前国家副主席、本校校友乌兰夫铜像揭幕仪式

14.png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看望学校师生

17.png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在建校百年庆祝大会上作重要讲话

 

15.png

国家民委专职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鄂义太给田琳颁奖

 

2014年10月,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田琳校长“共美教育”思想得到与会专家和校长们的广泛认同,反响强烈,影响深远。海淀教工委、教委确认成立田琳校长工作室。北京市、海淀区及全国各地认同附中办学,来人来函邀请合作办学、托管办学。

这就是今天的民附,这就是眼前的田琳校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到十年的时间,他带领民附从一个濒临“崩盘”的残局困境里脱颖而出、后来居上,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或许民附的“神秘”和田琳校长的“最牛”也正在于此。笔者听说过“名校、名师”,平生第一次领略田琳这位“名校长”的风采。的确,他治校有道,堪称“最牛”,他思想精深,堪称“神秘”,他是名副其实“名校长”。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走进民附正门,扑入眼帘的是一尊中国红、以祥云图案点缀的草体的“和”字雕塑,与教学楼墙面上镶嵌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八个白色行书大字动静分明、相互辉映。“和”,点明民附“混和式”人才培养模式,“混”代表多民族,“和”代表共存,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是民附校园文化的核心词、主题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校训则昭示民附师生共同信守的核心价值观。他们用一言一行践行着这一“校园信仰”,他们用民附之歌《志在远方》抒发澎湃的心声:“各美其美,个性在张扬;美美与共,团结中成长。”

21.png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门

22.png

北京市委常委、市教工委书记苟仲文到民附调研并与同学们合影

民附的“各美”是民族教育特色,集中体现了田琳的“共美”教育思想。来自全国各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是长思想,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宽广、包容、健康、大气而不是狭隘、单一的民族观。50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习俗、性格气质、饮食服饰、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不尽相同,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别具人生价值、生活色彩、生命光环。对于孩子们身上所有潜在的美丽的闪光点,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积极挖掘出来,学校则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展示、放大和交流的舞台,让学生去参与、体验、感悟自己和身边的美,共同传承民附百年文化,使正能量的闪光点集聚成和而不同的大美,这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真正内涵。

16.png

田琳和学生访问日本

18.png

民附学生参加北京电视台SK状元榜获冠军

19.png

大课堂活动学生参观园博会

20.png

联盟校成员参加民大附中2013年高三教育教学工作会(河南洛阳)

“我们为什么要为学校的高考几个指标、多点升学率来牺牲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呢?为了眼前的学校利益而牺牲学生未来发展呢?”田琳问得好!“学习亦在窗外,教室窗外的风景独好!”田琳说得好!把展示“各美”的平台搭起来,把表现“共美”的舞台立起来,田琳做得更好!这个“平台”就是“选修课”,这个“舞台”就是“活动课”。民附的“共美”教育不走形式,与考试无关,更不是简单的“灌输式”道德说教,而是学生经历式、体验式、感悟式的真实生命和真诚生活。田琳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他给学生的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带学生们去观看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学生会深深体会什么是“落后就要挨打”,深切感受民族复兴的伟大;就像一个不懂得炭火烫手的小孩子,他只有用手抓一下,才会有灼热的体验,不会再去抓第二下。田琳诠释的“感悟”和“体验”,就是走出课堂和校园,走进生活和社会,为学生搭建一个社会实践平台,这就是经常开展校园活动,给学生提供发现美、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机会,从而收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集聚每一个学生的“小美”,汇成民附之“大美”。

民附的“ 窗外课” 可谓多种多样:“走·北京”社会活动课、“唱三歌”、“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等。民附的“校园舞”堪称多姿多彩:音乐节、艺术节、12.9合唱比赛、新年联欢会、社团展示大会等。“走·北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万里长城、自然博物馆、抗日纪念馆、天文馆、地质馆、科技馆、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梅兰芳大剧院、北京规划展览馆……走遍了北京城,每周六下午的“走·北京”社会大课堂及《民附印象》手册的实行受到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2014年,北京市提出安排学生每周两小时在户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民附已坚持做过了七年。“唱三歌”,唱响国歌、校歌、民歌,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展示了民族风采,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民族、爱学校的热情,以其诠释各美其美,演绎美美与共,成为学生选修课的必选科目,每期唱会几首,每天唱歌和歌唱,学校每年还举行唱三歌比赛。丰富多彩的精品活动,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点睛之笔”,他们动笔将人生的记忆写出来,铭记于“个人品行成长记录”、“选修课感受”、“研究性学习感受”。“各民族学生互通有无、认知交流、接纳包容、平等存在、各美其美;各族儿女和衷共济、团结一心、以和为结、以勤相勖,美美与共。”田琳不愧是一位有个性、有思想、有信仰、有抱负的校长啊!

 

家园 乐园 学园

2005年,在民附濒临“倒闭”、行将解散的时候,田琳临危受命、敢于担当成为一校之长。如今十年磨一剑,田琳校长已经把这所学校打造成学生的家园、乐园和学园。

民附就是学子们的家园,要给学子们一个远方温馨的家。田琳感同身受,这些来自京外的少数民族孩子们,心灵深处交织着游学打拼的理想、远离家乡父母伙伴的孤独。来到陌生的首都北京,是多么渴望拥有一个寄托情感、守望相助的心灵家园啊。学子们的渴望真的实现了,田琳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民附之家”。在这个大家庭里,老师是他们的父母,同学是他们的兄弟姐妹。师生关系亲近而不庸俗。不管学生成绩有多差,在老师们眼里,都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十个手指不一般齐,却都长在自己的手上,不抱怨、不歧视、不放弃,每个孩子都是民族的代表、家庭的一员,也许这个孩子就是唯一的。孩子们就像听父母的话一样听老师的话,对老师的依恋彷佛鱼离不开水,同学之间建立起相互支撑的手足之情。

民附也是孩子们的乐园,要给孩子们一颗快乐之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田琳低吟孔子的教诲说道:“孩子们如果没有快乐,处在压力之中,枯燥寡味,兴趣皆无,怎么能激发求知的欲望呢?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给孩子们注入快乐的正能量,决不能占用孩子们那百分之二十的课余时间。”民附每天的16:30—19:30,学生社团活动频繁、尽显风流:彼岸文学社、棋弈社、电影社、话剧社、街舞社、广播站、动漫社、生物社、都仑乐队、跆拳道社、寰球社、新闻社、模联社、领袖营等等,在图书馆、数字馆、电子室、实验室有学生在探求,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等演绎生命在于运动,合唱团、舞蹈队、乐团、跆拳道展现孩子们才艺,演讲辩论、名家报告、竞技竞赛等等各显神通,夕会和新闻联播让各族孩子知自己、知他人,知国家、知天下。民附有自己的期刊《华氏100.4》、《零》、《民附青年》、《寰球世界》传承《蒙古农民》的遗风,墨迹民附人的精神、气质和韵味,写真民附人的情怀、责任和担当;《文科辅导》、《理科辅导》,引导思想方法,突破重点难点,搭建交流平台;《探求》透视校园生活,宣传附中发展,展示师生才智,联系友人家长,探讨民族教育。在田琳的字典里,民附之“乐”在于民族团结、其乐融融的氛围始终萦绕在校园里,感染着来自五十六个民族的孩子们。田琳充满深情地说:忆往昔,这所百年校园,曾经传承革命火种,乌兰夫等九十多位少数民族共产党员奔赴全国各地,成立党支部组织,献身中国革命,助成燎原之势;看今朝,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孩子们汇聚民附,培养学习乐趣、生活情趣、奋斗激情,树立团结之心、爱国之心、合作之心,立志成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民附是民族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国家民族战略、政策的一颗硕果。

23.png

围棋国手邵炜刚九段在围棋选修课上指导师生

24.png

梅兰芳大剧院学生学习京剧

民附更是学生们的学园,要给学生们一个智慧之脑。学生们深知:来京求学是为了学到知识、开启心智。学校是一个赋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学生的“智慧之脑”装着什么?答:能力和思想。民附摒弃“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模式,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民附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设定一个研究项目,采集数据探求所研究的问题,通过分析、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有这样一个研究项目《90后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状况调查》,这名学生先作了亲子关系调查问卷,根据相关数据列出图表,发现了父母和子女沟通不良的现状,揭示了青少年心理矛盾缺陷,得出平等、朋友式、不预设立场的沟通原则。这一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位置,收获了知识和技能、人生体验和感悟。田琳认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造、发明、专利的起点。而知识学习是要坚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重在知识学习过程,重在知识的积累、再现、更新和应用。

25.jpg

民附高三成人仪式

26.png

参加12.9大合唱

民附招生首先体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不是按成绩招,而是按民族地区、民族成分招,每个民族、每个民族地区都有招生指标,边远、贫瘠、落后的少数民族,更要给招生指标。先招生,后看分数,生源分数线高低相差三百多分。民附用二三流的生源,二三流的师资,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这样的奇迹是怎样造就的呢?田琳坦言:这与特殊政策无关,之所以占据北京高考高分的核心层,得益于学生们内在的趋动力,因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很强、生活能力很强、交际能力很强,对母校的眷恋、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很强,这是孩子们心灵健康成长的成果,所谓的“一流”正体现于此。“学园”里学什么?学的就是这种自强自立、超越上进的精神、学的就是这种脚踏实地、接好地气的态度,学的就是这

种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本领,这正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力量之源、成功之本。

 

情商做人 智商做事

“情商做人,智商做事”,田琳的这句话道出了育人的真谛,在把培养学生的目标仅仅设定在如何面对考场、怎样考上大学短期层面的当代,将如何做人、怎样做事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揭示了“百年大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田琳认为学生的智商差不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情商这道门坎是很难且必须逾越的,而一旦跨过这道门坎,就会走进了成功之门,因为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也就是具备情商的人。他志在把民附打造成培养学生情商的“工厂”,打造成孕育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摇篮”。

为学三年,民附给学生的情感滋养永远是无微不至、爱无止境的。从高一分班开始,尽管学生分数有差异,但是决不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必须分平行班,不分实验班、火箭班,让大家都站在一个起跑在线,这就在学生们的心里埋下公平、正义、自强、自信的种子。就是在这个起跑在线,有一个云南纳西族的学生王维昊,虽然入学成绩不高,三年后却成为民附2014年高考文科状元,在家乡产生了轰动效应。

每年高考,一对一志愿指导、亲情送考、全程陪伴、免费用餐已成为民附的惯例,这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有学校的关怀、教师的关爱。高考结束后,当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学生们对学校和老师是无限感激之情和不尽感恩之心。这是每年高考民附必做的情感培养功课。田琳讲得很平淡,但在骄阳似火的夏季,老师们陪伴左右、蹲守在考场门口,送给考生们的“心灵鸡汤”会震撼和激励他们的一生。在田琳眼里,情商决定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心态,做事先做人,情商永远是第一位的。

对那些没有考上最理想大学的考生,民附想尽办法联系高校为学生争取机会,并告诉他们别抱怨、别气馁,他们只是一时发挥失常,不管最终去哪所大学,同样是他们人生新的起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珍惜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首都人民的民族情谊,感恩自己拥有的这个机会,积极面对,认真学习,东山再起,四年结果肯定不一样。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这是民附情商教育的必修课。如田琳所言:“关怀就是动力,情感投资回报无穷。”民附的情商育人是无声无形、无处不在的,这让笔者想起“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情商工厂”里的学生永远洋溢着阳光灿烂的笑脸,怀有一颗金子般的感恩之心。民附高二(1)班的班训这样写到:自信、阳光、高情商;真诚、协作、有担当。

在民附,学生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在课堂,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在“情感工厂”。在民附,影响学生情商成长的负面因素是没有市场的。高中阶段谈恋爱是被严格禁止的,学生犯错误、生理缺陷是不该被放弃、被歧视的,家长走人情、拉关系、搞吃请是被叫停的,家长感性思维、小题大做的沟通方式是被婉言谢绝的。“因为高考考的是智商,也是在考情商,情商的优劣,影响着智商的高下,给情感和给知识同等重要。将来走向社会,智商高、情商低的人,会抱怨怀才不遇;智商低、情商高的人,会有贵人相助;情商和智商都高的人,才能够春风得意。”田琳的这番肺腑之言让笔者感动良久、回味良久。

27.png

全国26个地区的初三学生代表参加冬令营

28.png

学校管乐团参加校庆文艺演出

29.png

庆祝第66个联合国日,民附学生表演节目

30.png

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北京市教委在民附召开大课堂活动实践研讨会时,由学生志愿者为参加活动的领导、老师们作引导。活动结束后,民附的学生志愿者给大家留下极深的印象:民附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总是洋溢着快乐之情,热情之义,眼神里充满阳光!因为这些孩子代表家乡、代表本民族来北京求学,从各个民族地区来到首都北京,内心蕴含着拼搏向上的内在趋动力,同时,他们又是弱势群体,有离家在外的飘泊感和孤独感,寻找寄托,渴望帮助,这种油然而生的情愫要通过情感关怀才能得到释放,而民附情商教育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绽放情感光芒的契机。爱家乡才能建设家乡,爱民族才能激发民族自豪感,才能为民族的团结、发展和进步作贡献。外地学生,没有依赖性,在家可以靠父母,在外只能靠自己,靠同学,靠学校,靠国家,所以他们学习改善学习中的关系,自身能力提高得很快,水到渠成地成为情智具高、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民附以民族教育为本,旨在体现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关怀,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己任。2003年1月,教育部发文,民附学生可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出乎意料,近十年,民附以高考高分段份额之多,成为一匹黑马,以至搅乱了北京的高考格局。分析原因,不是得益于政策优势,而是民附能培养出高情商和高智商的莘莘学子,而造就如此高素质学生的原因是重视先育人、后教书。在民附的收获,不仅仅是考上清华和北大,更是一生也受用不完的思想、觉悟和抱负,孩子们动情地说:“在民附,物质条件管三年,人文环境管一辈子。”这正是田琳校长的最“牛”之处。民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的成功是学校育人理念的成功,并非老师有多高明、政策有多优惠。就像田琳所说的那样:“当下,民附教师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勤劳的。民附学苗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爱学的,民附不一定是最好的中学但一定是进步最大的。2015年,民附人要懂得,有成绩也不能‘任性’,有荣誉也不能‘陶醉’,民附人还要安安静静地、踏踏实实地做个好教师、好学生。”因此,民附坚守自己的教育精神,多次婉拒对外宣传,韬光养晦,独秀一隅,游离于追“高分”、逐“名校”人群的视线之外,显得有些神秘。

 

教育就是改变

“对孩子的终生发展负责任,要模糊小学、中学、大学分段式的各管各的教育”,这是田琳最刻骨铭心一句治校理念。田琳眼里的教育是根植于他心里的“改变”,学校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朝好的方面变化,真教育、正教育能够影响人一辈子,改变人的一生。学校有名气,教师有地位,学生有出息,这是田琳校长办学的追求。他心目中的好教育、好学校,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打造所谓高考状元的地方。而是一个足以影响、改变学生一生的“家园、乐园和学园”。

田琳直言:现阶段中国的教育模式像“西餐式教育”,重结果轻过程,一考定终生;标准就是分数,育人失之交臂,按分数线定输赢;方式简单、统一、机械化,像工业、仿西餐,产品一样。中国教育改革应该将简单化的“应试教育”方式转换为众口皆可调的千姿百味的“中餐式教育”像农业,精心守护着庄家的成长,守望期待成熟的喜悦。田琳的这一认知,催生了民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理念,形式因材施教、特色个性化的“混和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共美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田琳为此还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张储值卡,在里面储存知识、能力、情感、责任等精神财富,需要的时候就去刷卡——高考的时候刷知识,工作的时候刷能力,交往的时候刷情感,需要的时候刷担当,这张卡一生受用。

田琳感言:“学校要给学生终生不忘的教育记忆,细微的关怀、活动的体验、真情的冲动、甚至失败的苦痛。爱与成长是学校教育留给学生的最宝贵的长久精神记忆。”从民附走出去的学生深知:大学校园只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驿站,而不是人生的终点站。田琳认为成功的教育就是学生走上社会做好“三种人”:第一是“个体人”,即学生们能工作挣钱,自食其力,自己养活自己,不做“月光族”、“啃老族”;第二是“家庭人”,即学生们能够养活家人,孝敬父母,为家庭分忧解难;第三是“社会人”,即学生们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担当、有作为、有影响、有改变。这就是有出息的孩子,就会使自己的一生有光彩、有意义、有价值。像高尔基那样,读“我的大学”,为学生编写一部生活的教科书,改变自己、改变学生。其实这个道理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而做到却很难,但田琳自信满满地说:“也能做到,也能做到。”云南纳西族高一学生何珺椿倾吐心语:“作为民附全国少数民族学生的一员,我承载着家乡父老的殷殷期望,受到党和国家特殊政策的优待,接受着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阳光普照,我平凡的人生也因此发出了不平凡的吶喊,我要增长能力,奋发向上,敢于拼搏,待‘山花烂漫时’,回到家乡,做民族团结的推动者,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为国家、社会、民族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改变就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这就是田琳的硬道理,这就是田琳的“最牛”之处。

 

民族团结的名片

田琳担纲民附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校史馆。在整理民附百年校史的那段日子里,他意外地发现:原来民附的历史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中也能找到!忘记历史就是背叛,田琳建馆的目的是决不能让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戛然而止,他满含深情地回味:1921年,李大钊在北大红楼,将毛泽东等人带上革命道路,1923年,在小石虎将乌兰夫等120多名少数民族革命青年引向革命道路,当年的国立蒙藏学校,也就是今天的民附,和北大红楼同为星星之火点燃的摇篮。1949年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蒙藏青年们致意:“蒙藏青年们万岁!”正如全国政协王正伟副主席所言:“民大附中的百年办学史,就是一部中华各民族奋斗史、一部民族团结进步史。”这是一所有思想、有信仰的学校,民附就是革命摇篮,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的基地,民附也因此成为民族团结的一张名片。

习总书记给民附的回信中说:“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今天的民附,不但继承和发扬为中华民族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光荣革命传统,而且肩负和实现国家少数民族的教育战略,培养团结之心、合作之心、爱国之心、坚忍之心、包容之心、进取之心的少数民族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按着国家战略意图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有知识、有思想、有理想的民族精英,这是民附崇高的教育目标和历史使命,在培养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和各类民族杰出人才上担当重任,履行好“讲政治、传文化、学知识”的学校责任。

为了国家的需要,本着“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西部”的原则,保证各民族、各地区都要有学生上附中,采取按成分而不全按成绩招收学生,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就是讲政治;更重要的是面对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一个个差异甚远的孩子们,教师们要用不一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一视同仁,平等尊重、宽容包容和认同赞赏的善待他们,不抱怨、不埋怨,不挑剔、不歧视,不折不扣的开展四个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利益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等更是讲政治。

传文化就是要传承和传播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学校文化。学校要教会学生认知国情、国体和国制,践行多个民族共存、多元文化交融、多样一体的中学教育,积极培育学生国家意识、国家责任和国家担当。

各民族文化汇聚、碰撞、交流、认同、学习、借鉴、融合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重新解读,积极思辨,开启心智。传承和传播着本民族文化,学习和借鉴着他民族文化,在民大附中“和”文化氛围里,朝勤夕惕、修仁讲让、学业有成、报效国家。

学知识就是教会学生“5C”(五个成长)教育:“长思想、长知识、长身体、长情趣、长技能”,努力让学生“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使学生能顺利进入高校深造,囤积具有报效祖国、建设家乡、服务人民的综合能量。多年以后,大多数学生都成长为合格的民族建设者和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成为民族地区反分裂、反颠覆、反渗透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学成后,踏遍山川、翱翔草原、飞越雪山、舍我其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基层、献身边疆、守卫领土、垒积着共和国的大厦,与各族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为国家的昌盛和安宁坚持不懈,努力奋进。

 

中国梦 民族魂

田琳是一位总在扪心自问的校长:“国家为什么要办这所学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给什么样文化熏陶?选择什么样的课程?”他总在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是一位思想者,又是一位行动者,“知行合一”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田琳也是一位当代教育家,虽然他谦虚地说:“我不是教育家,却希望自己成为教育家型的校长,善于用教育家的思想办学。”他钟情于家庭教育中“母亲养德”的魔力与伟力,他崇尚于民附教育中“个美各美”才能“共美大美”的教育哲学思考,他折服于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与归宿。田琳还是一位造梦者,他矢志民族团结、培养民族英才的梦想,脚踏实地的坚持“板凳坐得十年冷、办学要看十年后”的教育态度,坚持“忠于祖国、热爱民族”家国情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办好人民满意的民族教育,不辜负国家民族政策的支持,不辜负首都人民对民族的情义和厚爱。

31.jpg

201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田琳参加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民附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田琳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鼓励

学校,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民附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民附不仅是教“平面”的书,还育“立体”的人。民附的成功是育人的成功,是田琳办学理念、育人思想的成功。民附培养的是有思想、有智慧、有抱负、有担当的少数民族人才。在田琳校长的带领下,这所百年名校承载着中国梦,孕育着民族魂,必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栋梁之才。

“集古今智慧,育民族精英;汇天下英才,利华夏昌宁。”这是民附“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最强音和最美和声!

上一篇:聚焦两会 关注热点——港澳代表与委员们都关注了哪些问题
下一篇:胡松华:俯首乐为多族子 艺攀高峰报母恩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