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人情,该抹必须得抹
2016-03-07 11:06:30 作者:柴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江湖就是人情世故。”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少帅》里,张作霖以此反复告诫张学良。简短一句台词,点出剧中人物奉为圭臬的人生哲学。以此为照,社会中主流文化之外,披着“人情”“情面”等面纱的腐败亚文化依然存在并有着不小的市场。

人情指人与人之间的情分、交际往来。重感情、讲人情无可厚非,过去说人有“人情味儿”那可都是表扬的话。可是慢慢地,人情却变了味,特别是掺杂过多利益交换之后,更是变得复杂沉重。正如文天祥在《送僧了敬序》中所感叹的,“姑与之委曲于人情世故之内”,意思就是不得不虚与委蛇,应付蹉跎,比较深刻而又形象地描述了人们为人情所累、为情面所困的窘境。于是,也就有了 “不能不讲人情”“抹不开情面”这些貌似理直气壮的说辞、托辞。

人情到底该怎么讲?情面是抹不开还是不想抹?有的抹不开是脸皮薄,有的恐怕是舍不得人情中包含的利益。看病要找人,孩子上学要找人,调动工作、职务晋升要找人,找人哪个是空手去找? 更别说商业领域里企业的“拉关系”。拉关系哪有那么好拉,动辄上万的高档宴席、带着金条的月饼,岂是能随便 “意思意思”的?当人情与权力、地位、资源、利益挂钩,就演变为令人心冷的一种交易载体。

正是因为有了利益交换,才有了人情的变异;正是因为有了对利益的贪婪,有些人才会对人情“情有独钟”。更有甚者,假借同窗、同乡、同僚、战友等由头,把人情织密,结成一个个固定的小圈子,彼此之间行着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蝇营狗苟的勾当,成为一个腐败共同体。人情在此中就成为一个穿针引线的皮条客,成为一块名正言顺的遮羞布,好让“吃相”不那么难看。由此可见,有些人的讲人情只是个幌子,乐于此道者不是人情抹不开,而是贪欲抹不平。

这种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人情,虚伪又凉薄。它有明确的指向,就是冲着手握权力的部门或人物,只要对方有点权力、地位可用,没关系也要想法拉上关系,远房堂兄的七舅姥爷也要追过去,攀附为“干爹”“干姐”也无妨。一旦权势散去,这种人情就如海市蜃楼,前一秒还美轮美奂,后一秒就化为乌有,让人禁不住要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古语的凝练深刻而唏嘘。

这种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人情亦是毒药。古人说,小人之交甘若醴,甘若醴的人情世故是糖衣炮弹,尝着甜蜜,腐蚀性却强,吃多了就会上瘾,就会为继续吃下去找借口。你看十八大以来的“大老虎”,有多少不是因为与老板勾肩搭背、称兄道弟或自我感觉良好地“讲义气”而逐步堕落,把党纪国法道德良心统统拿去送人情,最终陷入腐败的深渊?

中国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国家,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维系我们社会的一个纽带。中国传统的人情价值观,所推崇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贫贱之交不可忘”那样的人情,所赞赏的是奉献式人情、怜贫惜弱式人情、见义勇为式人情、雪中送炭式人情,所鄙弃的是势利式人情、买卖式人情和沾满铜臭味的人情。党员干部更应带头作表率,自觉抵制利益性、目的性的人情往来,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引领社会风气。

责任编辑:叶纪训

上一篇:全面从严治党须“两头都用力”
下一篇:党规党纪为敢于担当者保驾护航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