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谣言“傍上”科学,你中了几招?
2014十大“科学”谣言榜发布,食药安全类“霸榜”折射信任缺失
2015-01-12 10:53:22 作者:曹菲 来源:南方日报

1.png

2.png

舆情解码

吃一碗方便面花32天解毒、高铁辐射严重致女性“不孕”、瓶装水暴晒后有毒不能喝、WiFi辐射会损害健康……近日,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科技记协,共同发布了2014十大“科学”谣言榜。

榜单一出,舆论一片哗然,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中枪”。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谣言已是多次上榜。究竟是谣言伪装得太好,还是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让受众无从分辨?如此离谱的观点,披上“科学”的外衣,如何被众人信以为真?

本周舆情解码,一起来看看我们都曾中了哪些“科学”谣言的招。

食药安全类谣言信任度高

在上榜的十大“科学”谣言中,根据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吃一碗方便面花32天解毒”的知晓率最高。所有受访者都表示,曾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短信等方式,听说过这一谣言。其中,大部分人曾转发这则谣言,并把它当做健康知识,口头提醒身边的亲友。

此外,WiFi辐射会损害健康、感染埃博拉会变“僵尸”和瓶装水暴晒后有毒不能喝的知晓率也很高,有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听到过相关的说法。而上榜的10条谣言中,没有一条的知晓率是零。

记者发现,科学类谣言榜单并非首次发布。在2013年公布的科学谣言榜单里,WiFi杀精、转基因饲料影响猪健康等类似的谣言都位列其中。而记者通过搜索发现,“一碗方便面需要花32天解毒”的说法,早在3年前就已存在。

分析近三年的“科学”谣言榜单,记者发现共有14条食品药品安全类谣言上榜,所占比例最高,将近50%;排名第二的是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谣言,共有5条,占比16.6%。有些谣言屡次上榜却屡禁不止。如“自来水中有避孕药”这一谣言,已连续两年出现在榜单上。

“圈子”传播提高谣言可信度

科学类谣言为何如此泛滥?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麦尚文表示,“圈子”传播是导致谣言疯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他看来,与微博传播时代相比,“圈子”传播更具有封闭性。“微博毕竟还是一个公开的平台,辟谣的声音可以公开呈现。”麦尚文认为,在微信朋友圈这种传播平台里,传播者是互相熟识的朋友,传播的信息也更容易被相信。

“受众的媒介素养也有待提高。”麦尚文认为,“核实精神”是具有媒介素养的主要标志之一,然而目前这种获取信息的态度在普遍的受众心理层面还没有完全建立。很多离谱的伪科学,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就被随手转发出去。

“缺乏科学常识助推了谣言的传播”。麦尚文同时表示,受众接受信息是建立在基本常识的基础之上。如果受众缺乏相关科学知识,自然无法辨认被专业术语包装后的伪科学。

麦尚文还特别指出,受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缺乏信任,也是谣言传播的另一大内因。“有些说法看着就很离谱,但是受众往往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去接受它。”

建立科学的信息发布平台

麦尚文认为,控制谣言传播的关键,是要从源头上保证信息发布的科学性。“传统纸媒,或者果壳网等平台,都是相对具有公信力的平台。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应加大对谣言的求证核实等辟谣性报道。”

另一方面,他认为还应该加大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对散布谣言的平台进行相应的处罚,增加谣言的传播成本,进而提高网络传播信息的可信度。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刘晓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受众在面对谣言的时候应该更加审慎。首先要树立“核实”的意识,不轻信谣言;二是要珍视手中的话语权,不轻易转发谣言;最后,发现谣言时还应主动在自媒体上辟谣,努力成为谣言的“终结者”。

责任编辑:叶纪训

上一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主动适应新常态
下一篇:社保制度:从国家无限责任到三方承担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