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辞官从商还需把好“出口关”
2015-07-13 07:13:41 作者:何浩民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日,江苏东海县石湖乡党委书记冒惠萍辞去公职,就任江阴一家上市公司副总裁。据媒体报道,其辞职后“年薪70万”,辞职背后是否另有隐情,也引发不少网民猜测。

公务员“跳槽”已屡见不鲜。发牢骚的公务员不少,真正走出去的并不多。对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干部来说,辞官从商往往会引来公众的唏嘘和猜想。干部辞职本是件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之所以会引人关注,主要缘于其“特殊身份”和“特殊关系”。其实,干部辞官从商并非不可,但要谨防“权力余热”,把好“出口关”。

据媒体统计,近年来辞官从商的干部到企业后基本上都身居要职。原山东菏泽副市长张毓华辞职后任深圳一家保险公司的党委书记;原温州市副市长,2003年辞官下海,当时即担任惠利玛商业物流连锁机构总裁;原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2003年辞官到中国奥康集团任职现任奥康集团重庆分公司总经理。不禁要问,官员辞职到企业任职为何如此“受欢迎”?企业看上的究竟是官员的能力还是人脉?

事实上,即使是厅级干部,每月工资也就是几千元,但是在老总眼里,官员的权力余热如果能和公司发展相契合,无疑能换来巨大的利益。因此,还要防止官员“身退权不退”,利用手中的“权力余热”为企业牟利,让其他市场主体吃亏。

为何我们的企业总爱挖官员来“撑腰”?从大环境看,各种行政审批的过多过杂,严重影响了市场的良性竞争和自我净化。权力和资本的边界不明,更易导致权钱交换,政商勾结,而官员问责制度的不完善,对于重大事项未能实现终身追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政商旋转门”的出现,使得下海捞钱,上岸洗白变的更为简单。

从制度架构上来看,如何让官员离开体制后毫无“威力”,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权力的余热,大多时间不是存在于各种审批事项中,而是存在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里,在一再强调简政放权的当下,一城一地如果频繁出现官员辞职后高薪出任企业高管的,或许值得注意。

其实,只要完善追责机制,坚持为官一任,责任一生。形成“双向审查”制,确保进入队伍需政审,退出队伍也要严格审查。领导干部要辞职从商,首先就要做一个“透明人”,主动向组织交底,公开透明不仅是向人民负责,也是在自证清白。一方面将自己的财产情况以及家庭、个人等重大事项向群众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组织人事部门也必须加强对离职官员的主要工作、个人财产、人际关系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核,并公之于众,解答公众疑问,追踪调查公众反映问题。

领导干部“下海”后,就该遵守市场秩序,不拉关系、不“打招呼”;自觉退出权力圈子,不“拖泥带水”,不走“捷径”,以一颗创业的心从零开始,凭自己能力干干净净做事,脚踏实地做人。当官发财两条道,不可兼得,要实现这一点,还需从培育健康的市场环境做起。

责任编辑:叶纪训

上一篇:牢记党章要求 落实主体责任
下一篇:把党的纪律真正严起来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