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眼看老广 原味图片展
2015-02-02 10:41:19 作者:黄锦洪 责编:叶纪训 来源:广东工作站

1.jpg

新西兰人镜头下的老广州照片于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拍摄

任何东西,只要泛黄了就有温度。凝视老照片,回眸百年城,羊城只是泛黄老照片里的一个瞬间。日前,在《有朋自远方来》新西兰与老广州图片展上,眼前一幅幅挂在墙上的老照片,仿佛发出只言片语,告诉每一个驻足的途人有关广州来时的路。

2.jpg

屋顶景观,现广州海珠广场附近

新西兰与中国最早的联系源于广东

那些年,广州的生活节奏没有现在这么快,外来人口没有现在这么多,交通条件也非常有限,跟现在已翻页的羊城相比大相径庭,泛黄老照片里的地标清晰可见,海珠桥、珠江、镇海楼……历史的建筑和脉络依然有迹可寻。这批老广图片飘洋过海,从新西兰重返广州,今昔对比,重现老广州的凝固瞬间和历史变迁。

3.jpg

20世纪广州珠江一角,现沿江西路

4.jpg

民国时期的镇海楼

19世纪90年代晚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一些新西兰传教士受奥塔哥的广东淘金者影响,来到广州及其周边地区生活和工作。1901年,第一个新西兰传教士来到广州。1914年,新西兰长老教会传教士基地(广州村庄基地)在番禺的上部区域建立,也就是广州的北面(大多数奥塔哥中国移民的家乡)。这个区域便是如今的白云区。那个时期传教士拍摄了2000多张记录他们在番禺工作以及广州和周边村庄场景的照片。为了与广州市民共同分享新西兰与中国往来历史的珍贵照片,新西兰长老教会研究中心和新西兰驻广州总领事馆精选了部分照片用于此,并在广州地铁的越秀公园站公开图片展出。

5.jpg

中山纪念堂,1931年左右拍摄

6.jpg

新西兰传教士镜头下的沙面岸边

纵然这些照片并不光彩夺目,但却是早期新西兰人在中国记录下,从晚清、民国、抗日战争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广州景象。此次展览中的部分照片记录的是普通老百姓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作和生活;部分照片描述的是动荡时期;还有一些照片展现的是老广州的景象。整个图片展还涵盖了早期奥塔哥中国矿工的照片,这些矿工引发了新西兰传教士前往中国的兴趣。

江村的新西兰传教士

新西兰传教士亚历山大·唐于1896年回到广州,以探求从新西兰派遣一位传教士到广州的可能性。1901年,乔治·迈克聂抵达广州,成为了中国华南地区第一位新西兰的传教士。他来到新西兰华人矿工的老家番禺,现在广州北部,把矿工们赚取的黄金和家信转交其家人。

7.jpg

20世纪初在广州的新西兰人,后排左为Joseph Ings医生,右为牧师亚历山大·唐

8.jpg

江村普惠医院,摄于1935年左右

1914年,更多的新西兰医生和护士跟随乔治·迈克聂的脚步,他们在江村,即位于现在白云区,购买了一块地,建立了一所拥有100张床位的护士学校以及医护人员的住宅楼。如今,作为一所心理健康和戒毒康复设施,江村医院的大部分被保留至今。

9.jpg

江村儿童

10.jpg

江村村民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50年代,新西兰的传教士通过镜头定格瞬间,记录了新西兰与广州乃至中国最早的往来活动景况。百年后的今天,褪色的照片一一重现,升华成没有文字的书,超越语言,用光影讲述故事。据了解,今次《有朋自远方来》图片展的珍贵照片,匀来自于新西兰达尼丁市诺克斯学院长老教会档案馆,并从2000多张中挑选出约70张,分为四个篇章展示新西兰与老广州多元文化交流的历史面貌,以期为匆忙的城市人,留一处近距离的时光隧道,共同见证这一段历经百年的友情。广州于清朝初期被称作“Canton”,世界有名。18世纪中期,广州以“十三行”为标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其重要地位一直延续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其他口岸的开放。此时,就人口而言,广州是世界上排名前三的城市之一。不少广州标志性的景象引用于明信片和旅游册子上。镜头下的地方如今几乎无法识别,但是几个标志性的建筑,如沙面桥、圣心大教堂仍然清晰可辩。

上一篇:《广东发展史》之八:岭南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二)
下一篇:大剧院上演“水墨与丝竹对话”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