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业体系“最强大脑”在哪里?在深圳!
2017-08-24 09:53:46 作者:苏梓威 刘璐 来源:南方日报

万物闻道杰灵,驰援千里战包虫,吾辈众志成城,天地无穷盈虚有数,凡子一身轻,科技助力,造福民生,必不虚此行。”

上周,国家基因库西藏高原库超低温设备捐赠仪式在拉萨举行,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烨脱口而出这样一首小诗。这场从青岛到拉萨横跨4000公里的生命科技之旅至此落下帷幕。

短短半年内,华大基因还干了这些事:设立青藏高原首个高原活体库;与拉萨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高原基因研究、精准疾病防控等方面深化合作;启动民生基因检测项目……

常谈深圳企业全球化,事实上,深圳企业在国内的布局同样值得关注。如今,深圳已经成为基因检测、钻井平台、无人机等产业体系的核心所在,这座城市的创新企业话语权已然辐射全国,为“出海”奠定坚实基础。

中集集团自主研发建造的大国重器“蓝鲸一号”,在深圳设计、研发,在烟台命名交付、“出海”作业;光启去年在新疆放飞临近空间探测器“旅行者二号”,光启在北半球的飞行基地也设立在新疆;大疆发力植保无人机,搭建包括生产、销售和飞手培养、就业在内的完整植保无人机产业链,深圳便是这个产业体系的最强“大脑”。

A 产业链赋能

创新中心连接全国资源

深圳创新的科学技术辐射数千公里之外,离不开以深圳为中心,将全国资源连接起来。今年4月,华大基因在西藏启动包虫病快检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以充分利用自身在组学技术、病原生物实验室检测技术以及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对抗西藏“第一癌症”、协助西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

工作站充分结合了超声影像系统和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高通量台式测序系统BGISEQ-50,实现常规包虫病筛查与测序分析实验的一体化。其适用范围广泛,突破空间限制,即使在高海拔下的低气压环境中也能正常运行。

在河南、安徽、贵州等多地,华大基因亦有开展相关民生健康项目,其创新成果取之于深圳,用之于全国,而后者庞大的数据库也有利于华大基因积累相关的大数据资源,从而更好地进行前端科研。联动全国资源,并为深圳所用,是深圳企业“特色”之一。以西藏为例,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2014年便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藏族人高原适应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基因科技可以造福人类,中国发展可以不留遗憾。”华大董事长汪建表示,希望拉萨市与华大基因以民生基因检测项目合作为切入点,逐步推进在农业、司法、人才培养等更多领域的合作,并加速推进国家基因库高原分库的建设。

横跨数千公里捐赠超低温设备,便是为了助力高原包虫病检测和精准医学发展。“如果能把藏区的包虫病控制住,我们就有信心将全国的包虫病控制住,并且协助‘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将包虫病控制住。”尹烨说。

B“上天”“入地”

深圳造”不断开拓新领域

几个月前,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功从深海底开采可燃冰,而这离不开一家深圳企业,其研制的钻井平台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一平台名为“蓝鲸一号”,是总部位于深圳的中集集团自主设计建造、拥有运营的全球最先进超深水钻井平台。中集海工在深圳、烟台、瑞典和挪威拥有4个研发设计中心,已实现深水半潜式平台自主设计突破,由中集海工牵头组织全国产学研用22家单位,承担国家工信部《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重大专项,做到由中国定义全球标准。

中集海工战略发展部和项目拓展部高级经理潘细录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集有条件深入半潜式平台的前端设计,同时也有了设备造型和采购的自主权,身份由高级“打工仔”转变成了“包工头”,“中集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现在已成为我国深水平台设计建造先行者。”

整合利用全国资源,让深圳创新企业下五洋取“冰”,但这远远不够。位于深圳南山的光启集团试图上九天“揽月”。

去年底,在离深圳约4500公里的新疆博湖县博斯腾湖乡,“旅行者二号”验证版载动物试飞,成功升空,这是光启为验证临近空间载人旅游各项关键技术研制的临近空间飞行器。“在一个全新的领域进行开拓,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光启集团联合创始人、光启科学联席行政总裁栾琳说。

放飞基地位于新疆,研发中心位于深圳,这是光启整合全国资源并为之所用的典型案例之一。今年4月,光启在杭州与新华三共同宣布,双方将共享新型智慧城市领域资源,合力形成整体的新型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随着光启越来越多新产品的出现,光启正在向各个城市拓展、布局,这也正代表着深圳的创新能力向更广阔的地区辐射。”栾琳说。

蓝鲸一号”在南海为国作贡献时,在中集海工烟台总装基地,它的姐妹平台“蓝鲸二号”正在出海进行为期21天的试航;栾琳则在“旅行者二号”放飞当晚表示,“旅行者”号团队已经在着手设计和测试“旅行者三号”,拟在明年择日进行试飞实验。

C 协同式创新

集结更多社会力量和人才

全国各地的培训中心输出无人机“飞手”,熟练操控大疆创新于深圳研制的植保无人机,在湖南、新疆等地作业……这样的场景就发生在当下。

提起深圳,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科技、创新等词汇,似乎和农业搭不上边。但事实上,深圳的部分企业正影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以大疆为例,MG-1、MG-1S等农业植保机由大疆创新在深圳研发制造,慧飞培训中心(UTC)的总部、分校都在深圳。除了大疆,深圳还拥有多家无人机制造厂商,以及针对不同应用的无人机培训机构。“深圳是全国甚至全球无人机产业体系的‘大脑’,起到的是管理者的作用”,UTC副总经理朱林锐说。

大疆正在搭建包括生产、销售、服务、售后和飞手培养、就业、植保作业、呼叫服务、效果检测在内的完整植保无人机产业链,大疆总部所在地深圳便是产业体系核心所在。”在一次大疆创新于湖南组织的植保无人机作业活动中,相关负责人如是告诉笔者。

通过集结全国社会力量和人才,达到协同式创新效果的,除了初创新星,还有老牌科研机构。

去年底,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脉冲星试验卫星,这颗卫星由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是一颗纯正的“深圳造”卫星。

此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力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前者将利用卫星制造能力与卫星运营优势,结合深圳在信息网络技术领域完善的产业链条与装备制造能力,支持深圳东方红联合国内外高校及深圳市相关企业。

中国航天选择深圳发展航天事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位熟悉深圳航天事业发展的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卫星产业落户深圳,能更好地带动深圳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深圳“感悟力”超前,“有的城市对卫星技术的理解上不去”。

 

上一篇:天更蓝地更绿 美丽发展共赢
下一篇:深圳摘得多项专利金奖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