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才新政:178个政策点对标国内最高标准
2016-04-12 10:24:49 作者:刘芳宇 来源:南方日报

“市级财政每年44亿元人才工作预算,81条人才新政,178个政策点”,近日《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重磅出台,引起社会各界热议。

各地抢夺人才已趋白热化,深圳继2008年高层次人才“16”政策、2011年海外人才“孔雀计划”之后,出台了“对标国内最高标准”的人才新政。

政策历时大半年酝酿而成,系统化的人才新政背后有何考量,政策将惠及哪些人群,政府如何协调好“自身发力”和“激活市场积极性”之间的平衡,记者专访文件起草人之一、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郑秀玉,梳理、解读这81条新规。

●我们有两本政策汇编,一本是国内主要城市的人才政策,一本是深圳历年的人才政策,哪些必须坚持,哪些要提高标准,哪些要新增,我们一条一条地对照。178个政策点综合起来,对标的是全国最高标准。

●178个政策点很少讲道理,都是实实在在的措施,大家一看就知道自己能不能享受到。

——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郑秀玉

1.“认为自己是人才,你就对号入座找对应的政策支持点”

从20条到81条,深圳求贤若渴

2016年起,深圳每年市级财政拿出44亿元用于人才工作,相当于2015年的预算的2倍多。加上各区的配套资金,将是一个接近百亿元的数目。郑秀玉介绍,深圳财政收入的大头来自税收,比较健康。整个“十三五”期间,这样的人才投入力度,财政完全可以承受。

深圳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贡献,郑秀玉坦言,“深圳能有今天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企业的贡献从哪里来,主要靠人才撑着!”

对于顶尖的高层次人才,深圳的“1 6”文件、“孔雀计划”政策力度较大,也保持了一定的吸引力,但对于基础性人才,或称为“夹心层”的,之前能覆盖的政策相对比较少,加上房价等因素,导致留住这部分人才越来越难。

在政策的酝酿期间,制定者深入企业、用人单位调研。无论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还是企业,都觉得吸引人难,留住人难,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房价,“特别是一些知名高校学生来的比以前相对少了,尤其是紧缺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我们非常急需”。

如今,全国各省市抢夺人才已是“白热化”。郑秀玉调研各地人才政策发现,深圳虽然起步早,但其他城市有后发优势,有些城市的政策扶持力度甚至超越深圳。

在此背景下,深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于3月18日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人才,你就对号入座,基本上能在178个政策点中找到对应的支持点”,郑秀玉说。

从2015年7月启动制定工作至2016年3月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来自多个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社会智库的意见。

郑秀玉透露,“起初是20条政策,但市委常委会研究后认为力度不够,突破不够大”。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征求意见,原来的20条变成了20大条,细化成了81条措施178个政策点。

构建81条新政,“组织部牵头,市人社、科技、住建、教育、卫生、公安、宣传文化、财政、发改等部门共同参与”,郑秀玉说,人才与各行各业都相关,新政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商量协议。

此外,新政制定者还对智库专家进行一对一专访征求意见,如南科大校长陈十一、深大校长李清泉、综合开发研究院曲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樊建平,都曾提供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我们到硅谷告诉年轻人,来深圳落地最高可给你一个亿,到这里就可以安家了”

政府当天使投资人,获益的是社会

81条人才新政涉及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创客培育等人群,行业涉及党政、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郑秀玉说:“178个政策点很少讲道理,都是实实在在的措施,大家一看就知道自己能不能享受到。”

相较“孔雀计划”主要支持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与团队,人才新政将国内和国外的人才团队“端平”,“只要你的团队好、项目好,最高可给你一个亿的资助”。

大学生只要来落户,深圳就能给予零门槛的补贴,“全国没有哪个城市做得到”。

“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标准低了就提高”,郑秀玉说,政策起草时,对标的是国内的最高标准。“我们有两本政策汇编,一本是国内主要城市的人才政策,一本是深圳历年的人才政策,哪些必须坚持,哪些要提高标准,哪些要新增,我们一条一条地对照。178个政策点综合起来,对标的是全国最高标准。”

“人才不是只看补贴,但在深圳已经很有吸引力的前提下,我们有优于别人的资源”,郑秀玉说,“我们现在重点引进的,是有创新项目、准备落地去转化的团队。”

 “深圳有这样的政策,我们到硅谷告诉年轻人,来深圳落地,最高给你一个亿的启动资金或项目投入,到了深圳给你300万元奖励,到这里就可以安个家了。创新创业团队一到深圳就可以落地产业化,就可以创造价值,光启、光峰光电都是这样的例子。”郑秀玉说。

深圳引以为傲的是市场化程度高,是一个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地方。对于科技创新,有风投、有专业投资人,一个好的项目,不难取得来自市场的投资,政府为何还要“掺乎”到这个领域呢?

“深圳的风险投资多,但一般情况下风险投资机构对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的项目,企业不太愿意投”,“可以说,这种情况下,是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天使投资人的角色的”。郑秀玉认为,从长远看,政府投入的钱,一定是收益大于付出。郑秀玉透露,正是政府手中拥有这样的资源,哪怕是到“硅谷”这样的地方揽才,都有独到的竞争力。

郑秀玉还强调,政府投入资金,监管越来越严,所有项目的选定必须经过多轮评审,有一整套严格筛选、跟踪管理的程序办法,“不是随便就能给你钱,你可以随便花的”。比如“孔雀计划”人才引进,需要9个国家级的行业专家评审意见。

3.“政府做好制度松绑、安居保障和服务工作,让市场主体激发积极性”

人才新政四大突破点

除了财政投入力度大,每年投44亿元揽才,《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在人才松绑、激发市场活力、人才安居、人才服务等四大方面也有所突破。

首先,政府简政放权,下放资源分配的权限,科研项目的自主空间更大了,例如给予科研人才更高比例的劳务费、实行机动编制管理、高端特聘岗位聘期管理等。郑秀玉举例说,人事制度的改革很多,原来市外有事业单位身份的人才,愿意来深圳,在5年内可以保留事业编制。

其次,激发市场活力也是此次人才新政的突破重点。马蔚华、王石、王传福、徐少春等20位“名人”,每人每年可以向深圳推荐两名他们认可的人才,深圳将这些人直接认定为高端人才,给予相应的待遇。“深圳市政府相信这些企业家识人的眼光,也相信这些企业家的责任心”。郑秀玉认为,市场活力本身就是深圳的特点。深圳靠人才起家,政府既要舍得投入,对人才给予适当资助支持,增强企业引进人才的效应,又要注重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政府积极进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撬动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以人才评价为例,“过去人才认定事务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由政府按标准认定或邀请专家评定,这次有相当一部分认定权给了企业,给了行业组织,给了领军人才。青年人才举荐制就是让有社会影响力的公认的成功人士推荐35岁以下的潜力股”。

过去职称评定权主要在相关主管部门,如今将给予部分企业和研发机构。郑秀玉说,在基因测序和研究领域,深圳企业走在世界前列,这些企业认定的人才,深圳就认。

此外,在人才安居保障方面,郑秀玉透露,“十三五”期间深圳市政府将拿出25万套左右人才房,是“十一五”期间的2—3倍。“这样大力度人才房的投放是很大的突破”。此外,安居补贴也大幅度提高,“让大学生来了先安心落脚”。

最后的突破力度在人才服务方面,过去深圳人才普惠政策多,但手续也复杂。郑秀玉说,“现在我们建立统一的综合性平台,不管是高层次人才还是应届大学生,来了深圳一窗式办理,不让你来回跑”。

4.“制度改革普惠基础性人才,专门支持技能人才、博士后群体”

新措施惠及各行人才

在企业、科研机构反映的人才问题中,高房价影响的基础性人才,恰恰是建设深圳的主力军。基础性人才的数量和概念难以界定,人才新政如何惠及这部分“夹心层”?

郑秀玉说,一方面,《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关于人才的评价、激励、流动的措施,政府简政放权后给人才的松绑,“实际上是制度的创新、体制的改革,是惠及基础性人才的。”

另一方面,对基础性人才中人数最多的群体,280万技能人才,除了极少数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可以享受培训费补贴;如果建立工作室、工作站,政府有30万元到100万元的补贴;如果参加比赛获得奖项,政府给奖金;此外还有到国外培训的机会。

还有一部分作为人才储备的博士后群体,人才新政针对这部分人才制定了专门的支持措施。“只要你来,除了博士后流动站给的研究经费和生活费,市财政再补贴24万元生活费,并将提供租用电动汽车的优惠政策,同时规划建设博士后公寓项目。”

此外,郑秀玉还透露,44亿元人才投入中,有10亿元将用于奖励创新人才,“对没有纳入高层次人才,但是属于战略新兴产业、作出贡献的人才,政府将给予奖励”。

 “政策出台后,我们每天收到的咨询和申请都非常多,国家级的专家、千人计划学者、非常多”,深圳这座创新创业之城本来就有吸引力,加上这样的人才战略,“我们很有信心”。

责任编辑:谢景春

 

上一篇:深圳福田将投20个亿 补齐15个城中村短板
下一篇:深企“走出去”联盟成立 王传福讲走出故事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