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万年薪+90㎡住房 深圳一企业如此年薪仍难招人
2015-08-07 13:07:31 作者:刘芳宇 来源:南方日报

“不考虑学历,只要你能拿出在学校里很牛的杀手锏,中兴愿意提供年薪35万元,深圳西丽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2014年年底,中兴为覆盖“互联网+”领域,启动了“蓝剑计划”,招募校园精英,以优厚条件吸引创新人才。但8个月过去,“100个指标,我们只录了32个人。”中兴通讯教育合作中心合作部部长林英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座谈会上透露。

记者了解到,不仅通讯信息技术企业,传统制造业和新能源领域也面临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在上述座谈会上,来自企业界、高校界的嘉宾纷纷建言献策。

“先进装备未完全发挥作用”

多个行业缺高端技术人才

中兴期待的“杀手锏”,是与通讯相关专业领域的赛霸、学霸、专利达人、学术控等技术研究型人才,或是具有校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业务管理型人才,甚至“具备与众不同的特殊品质、特质、技能”的特殊型人才。林英介绍,中兴更关注人才创新能力,对学历要求“够用就好”,“现在4G到5G的开发团队,负责人也是本科生,38岁,年薪300万元”。其表示,中兴也和学校交流过,不仅针对职业教育,希望在整体规划中加入对人才创新力、个性化的培养。

除了高端人才的缺口,一线员工流动性大,也提高了中兴的生产成本,“人力资源部门的配置有2/3都在做一线员工的招聘。”林英说,从企业用人稳定性来说,希望学校在技术人才培养中,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毕业生能有比较成熟的职业人心态和职业规划。“假设他选专业时很理解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对未来的发展脉络很清晰,进入行业后会更扎实、更稳定”。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传统制造业和新能源领域也面临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深圳华加日铝业公司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属于传统的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总经理张光炎认为,现在的职业教育对于制造业尤其是原材料制造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力度方面有待加强。

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不了企业发展要求,一些企业还要把招来的学生送到标杆企业去培养,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丁跃华认为这是学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在丁跃华看来,“目前有色金属行业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相对缺乏,尤其缺乏高端领域人才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团队,更加缺乏一支技能人才队伍”。他说,世界最先进的装备国内都有,但这些装备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与技术人员不足以及操作技能水平不够有关。

“现在企业派一个人出去很难,懂英语的可能技术水平不高,懂外语、懂技术的可能地理不行。”丁跃华曾呼吁高校专业设置应该差异化,“江西理工大学的英语专业不要像北外的一样,要强化专业英语”。他透露,虽然深圳的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多为合资企业,招聘人才相对比偏远地区的企业容易些,但人才问题依然严峻。

在一些专家看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落后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从事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的郭栋是三家新能源汽车厂的顾问,其中一家在大连的汽车厂今年招聘汽车装调工934人,截至7月底只招了68人,这其中还包括2016届的毕业生。

“企业要深入人才教育过程”

制造业人才面临六大问题

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特别在战略保障中提出了“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要求。如何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计划,对制造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在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座谈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认为,企业想要得到自己需要的人,一定要深入教育的过程,才可能得到人;其次才可能得到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且布局产业,不是“把产业搞起来,人就自然来了”,应该把超前谋划作为产业规划的重要领域,提前布局人才培养。

葛道凯认为中国制造在人才方面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基础制造领域紧缺人才、高端制造领域人才培养不衔接、人才培养专对性不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亟待加强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六大问题。

如何让职业教育更符合行业发展需求?不少企业代表和职校校长提出具体建议。

在传统制造领域,“职校学生到企业实践一年,了解企业一线的生产技术装备”,丁跃华希望在人才发展规划上能有政策性的引导,强制学校安排实践。陈伟斯也提议企业可以把招聘工作前置化,在本科第三、第四年或高职第二年时,就把日常教学工作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以阿里巴巴的电商业务为例,学电子商务的学生在第二年、第三年去淘宝天猫实习,做具体的业务实践。”他还希望人才发展政策能对艰苦行业给予适当倾斜,“像矿山加工、矿山采矿的行业统计,1/3的毕业生到这个行业之后,可能半年不到又走了。”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课程顾问杨瑞明则建议,企业把需要的人才岗位需求做长期的规划,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实习和实训课程。在师资方面,学校的课程老师可以接受企业相关岗位的培训,在企业当中实习,让老师达到企业专家的水平。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在1991年开始了“校企合作”的探索,成立了自己的培训学院。该院常务副院长李伟东介绍,如今培训学院逐步转变为科技研究中心,企业为教学提供库存的机器人设备,院校的想法和创意形成课题研究,与企业共同协同转化为商机,校企共同受益。他称,在校企的合作中,企业会更注重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责任编辑:谢景春

上一篇:库克群岛总理为深圳艺术家点赞
下一篇:深圳金融业逆势高速增长 证券业营业收入居全国第一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