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百姓口碑(3)
2015-12-14 08:48:33 作者:编辑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项南在党的十五大小组会上发言,发出“反腐败”的最强音。在他辞世的1997年11月10日夜,他还奔波在扶贫工作中……

项南行事总是低调,不事声张,来悄悄,去悄悄,以其辉煌业绩,崇高人品,流芳八闽,成为誉满人间的改革开放元勋。如同冠豸山那样,静静地竖立在天地间。

人们记忆犹新,1981年1月14日清早,项南走马上任,从北京坐火车到达福州。他为了不惊动省里同志,让秘书何椿霖给省委办公厅打电话:“项南同志因为有事,稍晚动身,秘书则按原定日期抵达。”于是,到福州火车站迎接的只有接待处长一人。

早7时半,45次特快列车进站。首先下车的秘书对接待处长说:“项南同志也来了。”这是项南为避免热闹的欢迎场面,临行前略施小计。接待处长感到迎接的规格太寒碜了,想给省委秘书长打电话。项南当场阻止:“不必惊动其他同志,我们现在就走。”接待处长望着这位光头圆脑的长者,肃然起敬……

时间过得很快,1986年6月2日,在福建工作了五年多的项南,乘坐46次列车返京。列车启动前,几位帮项南搬家的省委办公厅工作人员提前将家具、编织袋、装书籍的纸箱等行李堆在站台指定的位置,等列车进站搬上车厢。

这时,一位检车工拿着小榔头慢悠悠地走过来,他若有所思地看着地上堆放的十多个电视机纸箱和其他一大堆待运行李。从表情上看,他显然已经从行李员那里听说了省委原书记项南搬家的事。在转身离开之际,像是自言自语又仿佛是说给旁人听似的甩出一句怪里怪气的话:“这就是两袖清风啊……”

这位检车工哪里知道,这十几个电视机纸箱里装的不是彩电,全是项南的宝贝——沉甸甸的书籍。他更不会知道,堂堂的省委书记家里只有一台彩电,而且是自己花钱买的。由于项南和汪志馨平时节俭惯了,家里一些使用多年的旧家具和坛坛罐罐舍不得扔掉,托运的行李自然就多了起来。在场的省委办公厅过英群处长,五年前曾到车站迎接项南,心里最有数。

五年前,我们的省委书记一身布衣地悄悄来;五年后,我们的“冠豸之子”两袖清风地悄悄走。

这就是项南同志的风度,我们尊敬的项公!

项公离休后,情系贫困地区的广大民众,出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奔波在中国最基层、最贫穷的山川峰岳。这位改革开放元勋的脚印,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1997年9月13日,列席中共十五大代表的项南,在老同志集中的第四小组上发言,提出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十条意见。其中第五条:“要继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强调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反腐败……”

项南发言:“当前反腐斗争,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不能反下不反上。二是改头换面搞特权。自己不出面,叫儿女亲属炒股票,做房地产生意。他们利用父母的特权,一夜之间可以获取多少千万,多少亿的暴利。”

最后,项南引用杜牧的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项南用最后的气力,对反腐败发出字字皆杜鹃啼血绝唱,在会场内外,引发强烈反响。项南亦戏称自己的“发言提纲”是:“我的政治遗嘱。”

项南故事千篇万篇,但最为感人的是最后一篇。他一生廉洁奉公,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一世都在为人民服务中。临终前一刻,1997年11月10日,项南携夫人汪志馨傍晚赶到北京王府井饭店“移尊就教”,看望由香港飞来首都公干的金融家吕培基,探讨如何把国际市场庞大的游资导向中国大陆投资建设,借助金融手段扶助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项南不知道自己生命已进入最后“倒计时”。劳累一天,入夜8时,他与夫人还是风尘仆仆赶到中国大饭店看望由印尼飞抵北京的年轻华商李川羽。李的父亲是项南挚友、印尼著名侨领李尚大,经济实力雄厚,在中国大陆有大手笔投资。项南对李家爱国爱乡、斥资数千万元扶贫、支持家乡发展教育事业表示敬意……

项南坐在沙发上交谈,气氛融洽。但一个多小时后,项南心脏病突发,没来得及留下一句遗言,骤然与世长辞……

项南逝世噩耗传遍海内外,许多人难以置信。待消息得到证实,人们无不感到万分悲痛。川流不息的吊唁者不分昼夜纷至而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九十岁高龄的赵朴初抑制不住悲痛的心情,书写哀辞,以寄托他对项南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项南的子女们惊诧地发现,有太多太多的吊唁者他们都素未谋面:原来父亲并不清贫,竟然有这众多的朋友,是人世间友情的富翁啊!

金碑,银碑,不如百姓口碑。天南海北,人们都以各种方式纪念、缅怀项公。青山虽无语,历史最有情。在闽西河田山上,项南当年治理水土流失而营造的翠绿丛林中,百姓自发修建“项公亭”,立起汉白玉的项南雕像。冠豸山下,广大乡亲自发兴建“项南纪念馆”。一年四季,不论春夏秋冬,人们来自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向遗泽后世、永垂青史的改革开放元勋项公致敬,虔诚地烧上一把怀念的香火。不少人扪心发问,当代官员入土后,享受百姓敬香待遇的能有几位?这的确是天地间最为高尚的荣誉奖项啊!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和干部,不远千里,来到“项公亭”和“纪念馆”学习取经。这正是:项公重于泰山,浩气长存人间……

“大匠宝墨,曾遗依山草堂;丽媛金嗓,高歌绕梁乐章”。且看今日冠豸山,正萦绕着天下百姓怀念我们“冠豸之子”的旺盛敬香!

 

二〇〇八年金秋草于连城冠豸山

二〇一五年初春改于龙岩龙津河畔

责任编辑:叶纪训

上一篇:1935年张国焘另立第二“中央”图谋怎样被打破?
下一篇:解密:1927年瞿秋白出任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始末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