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百姓口碑 (2)
2015-12-08 09:20:10 作者:编辑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项南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基层群众反映:“项书记是最好招待的人!”

项南的廉政勤政不仅说在嘴上,更是落实在行动上。他下乡从不坐小汽车,总是和大家挤在一辆旅行车上。他说,这样多好,不管多少人,大家坐在一起,边走边聊,还可以研究问题,既亲热又节省时间。每到一地,他总是先把有关方面负责人邀请上车,就在车上听取汇报。到达目的地,情况大体掌握了,余下时间就用来实地考察。内情人都知道,项南主政福建,省委有关农业政策的文件,几乎就是在车上边走边议草成的。

项南对自己要求很严,从不搞特殊化。省里给他买了奔驰车,替换他的旧车“尼桑”。项南发脾气了,说:“那部尼桑不是还能开吗,为什么要换新车?”他一声令下,硬是把新配给他用的“奔驰”车给封了。项南下乡最反对小车一长串。他说,这样既妨碍深入调研,又脱离群众。有一次,他发现旅行车前面有一辆小轿车,原来是警车开道,立即对当地领导同志讲:“我们有一辆旅行车挤一挤就可以了,那辆小汽车是多余的,这不多花费国家的汽油吗?这种威风我们可不能摆,前呼后拥,怎么接地气、联系群众呢?”

项南还经常教育自己身边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来访的干部群众,不以衣帽看人,要一视同仁。他告诫自己的司机要文明行车,宁让三分,不抢一秒,千万不要“以车压人”。有一次,项南一行深入基层调研,山区公路狭窄,一辆汽车抢先冲了上来,差一点酿成重大事故。警卫员跳下车,拔出手枪要“整治”一下那位驾驶员。项南上前,劝退警卫员,对那位驾驶员上了一堂交通安全规则课,嘱咐他“心急车速不能急”,礼让三先,做个文明行车的好驾驶员。那位驾驶员深受教育,一再赔礼道歉,而车上的同行对省委书记这种文明作风亦感佩万分。

项南每到一地,先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给食堂打招呼,交多少伙食费就吃多少饭菜,不能超过标准,不能随意加菜,不能喝酒。要完全做到这点确实比较困难,漳平县委招待所听说项南爱吃牛肉,特地多煮了一碗牛肉汤。菜端上来,项南发现超出标准,不由分说,坚决把牛肉汤退回去。在永定县招待所吃早饭,项南发现有四盘菜,立即退掉一盘卤猪肉。

1983年夏,项南一行漳平县了解发展柑橘生产情况,正赶上西瓜成熟。当地党委认为西瓜是自己生产的,就随手切了两个端到桌上。项南先问西瓜是买的还是自己生产的?回答是自己生产的。项南说,自己生产的就吃两片,但吃的人一律要付款。

项南有一个犟脾气,对生活要求不高,对调查研究却十分认真,不掌握第一手材料决不罢休。

闽西山区是福建老革命根据地,但是生产长期上不去,经济比较落后。项南到了闽西之后,起早摸黑,走村串户,爬山越岭,请老农开座谈会,探索发展山区经济的道路。为广开门路,项南不仅走访了几个茶果场、花卉公司、养猪场及养鸡专业户等,还与有经验的生产能手一块商讨办法。后来,许多县社都制订了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步伐的规划,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不少地区和市县领导感动地说,项南的模范行动,给广大干部群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人们说: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党风和社会风气一定能够根本好转。

 

项南平易近人,因陋就简。许多群众和干部反映说:“项书记是最好招待的人。”他在省城机关吃大食堂,跟普通干部一起用餐;下乡到地方,一拒宴请,二不多吃多占,跟基层干部一起吃饭,自己掏钱照付。

项南调任福建后,一日三餐与机关同志一样吃大食堂。省委大食堂条件差,连多余的凳子都没有。有一天午餐,项南离开椅子去打汤,顺道和人说了几句话。这时,椅子被一位女同志顺手拖走。项南没注意,谈话完毕后,回来直接坐下了,一下子坐了个屁股墩。

项南已经60好几岁了,周围的同志都很紧张,纷纷批评指责那位女同志。那位女同志难受地哭了。

项南站起来,拍拍裤子上的灰尘,对那位女同志说:“没关系,下回拿椅子说一声。”接着与大家愉快地边吃边谈,就像没事一样。

省领导原先有“特供”(即生活上的“特殊供应”)。项南调来福建不久,他就主动提议取消“特供”。他的秘书唯恐影响了项南与其他省领导的关系,建议“暂缓”。但项南不听,执意要立即取消这不正常的“特供”。恰好项南的女儿项小米从北京来福州看望父亲。秘书请项小米劝导其父不要急于取消“特供”。但项小米却被其父“劝导”了。项南说,这种“特供”对领导干部是一种“腐蚀剂”,也脱离群众,试想连三餐吃的菜也“特供”,人家会怎么看待我们领导干部?反之,取消“特供”后,领导干部家人直接到市场买菜,不是多了一条联系群众,了解市场和民生的渠道吗?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在项南的提议下,省领导们以大局为重,一致同意取消“特供”,这一举动在省直机关广大干部中传为佳话,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为反腐倡廉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有一年正月十五,福州市委书记袁启彤陪项南去瞻仰福建名人陈绍宽故居。一行人正坐下来缅怀陈将军生平时,故居主人端出十几碗元宵,一碗大概有五六粒,人人有份。

项南马上问袁启彤:“这是不是你安排的?”

袁启彤说:“我也不知道。”

项南想了一下对秘书说:“一个人平均1块钱,十个人10块钱,吃后算账。大家把元宵吃掉,不要浪费。”吃完后,他叫秘书立即付款结账。

项南经常下乡调研,吃住亦很随便,从不讲究什么“高档”和特殊。有一次,他到连城山区检查工作。此事让村干部诚惶诚恐:省委书记来这穷山沟可是破天荒的事!于是准备杀猪设宴请项南。

这事让项南知道了,他把村干部叫来:

“你们要杀猪?”

“没什么菜呀。”

“千万不能杀猪!”

“我们这里没有什么菜,杀头猪做菜的。”

“这里有什么吃什么。简单就行。否则我马上就走!”

村干部感动地说:“项南同志,你是到我们村最大的官,也是最好招待的人。好,中午到我家啃番薯,喝粥汤!”

项南对待自己这样严格、简朴,对上级来人他也是一切从俭,从不摆宴招待。有一次中央来了一位领导到特区视察工作,项南陪同走了几个地方,这位领导比较喜欢喝酒,但是一路都没有招待他喝酒。有一天这位领导终于忍不住了,吃晚饭的时候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项南同志不请我喝酒,我自己掏钱买。”他真的自己掏钱买了一瓶茅台,拿到桌上来喝。看了这一切,项南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照吃自己的饭,吃完就走了。倒是项南的秘书觉得很不好意思,陪着领导喝了一会儿酒。项南同志就是这样,从内心深处保持着一个农家子弟简朴、正直的品质,无论是面对下级,还是面对上级,他都始终本色如一。

项南就是回到老家,廉政的本色也一个样:谢绝宴请。1983年春,项南下乡调研,从文地村回到朋口,家乡党委书记罗意珍挽留项南留在朋口乡食堂吃饭,说:“项书记出去工作54年了,第一次回家乡,今天中午就在家乡吃个便饭。”项南应道:“好,但我们来个约法三章,不准上肉。”罗意珍看这架式,也爽朗地说:“行,但你可要吃饱饭。”于是上了一桌素菜,有稀饭、地瓜、青菜、豆腐、笋炒酸菜。席间,项南唱起当年在家乡列宁小学学到的儿歌:“好弟弟,好哥哥,大家一起来唱歌。唱的么个歌?唱的分田歌。先前无米煮,今日谷米多。”整个食堂里喜气洋洋。

项南老家有偕“新媳妇”上门的风俗,他照例自掏腰包。那年,项南从福建离任即将晋京前夕,偕其夫人、子媳到连城老家,这是他夫人汪志馨第一次回文地祖屋。按客家规矩,算是新媳妇上门,这次迎接由他弟弟项新崇主持,特地买来一串万乡长炮并准备了4桌酒席。

项南一行刚下车,一眼看见一亲友正欲点燃鞭炮,马上让一旁的保卫干部冲上前去,抢去“点炮者”的烟火,他认为放炮是污染环境,还是不放为好。

摆好酒桌,按当地规矩,项南夫妻坐“上桌”,其他人按辈分坐。上来的都是农家菜,有白斩鸡、炒米果、太平蛋等并配以客家米酒。这天,项南显得特别高兴,破例喝了半碗米酒。开席不久,项南觉得自己吃饱了,站起来准备退席。这时,他弟弟赶紧对他说:“这可不行,按这里规矩,你一走大家都得走,因为你坐‘上桌’是主宾。”项南笑道:“还有这规矩?”又欣然落座和众亲友拉家常。

退席后,项南把弟弟项新崇拉到一旁,问花了多少钱。项新崇说,花得不多,鸡、兔自己养,萝卜、青菜自己种,猪肉才是市场上买的。项南算了钱,掏出200元,说:“这样吧,我们二人请客,一人出一半。”项新崇一下愣住了,按说“新媳妇”上门由家里人请客,怎么能让他自己掏钱?可项南执意要给,项新崇推卸再三,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了。

1987年夏,项南回乡,还安排时间上老家风景名胜冠豸山。一到石门湖,他就激动不已地说:“我做梦也想着冠豸山,这么美的湖光山色,真是甲天下呀!”

看过前山各景,他又登上最高的五老峰。从五老峰下来时,由于路磨石擦,项南一双旧布鞋的鞋尖拉开一个大口。这可急坏了随行人员,穿破了的鞋怎么下山?项南一口说:“不要紧,不要紧,帮我找一根绳子绑上就可以下山了。”这怎么行呢?他年近古稀,山陡石滑,万一摔跤怎么办?警卫劝说他换鞋穿上,才下了山。

项南历来讲究清廉,他调任福建后,在省委常委会议上,经常提醒常委们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项南刚到任不久,就有干部以权谋私等违法乱纪现象发生。项南当着各位常委的面对纪委的同志提出:“省纪委要把眼睛盯着省委常委!你们就挑我们省委常委的毛病,人家就服了,底下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福州市公安局有一位科长是某要员之子,利用职权为非作歹,走私贩私、奸淫妇女,把福州闹得乌烟瘴气,市领导不敢碰。老百姓把眼睛盯着省委、盯着项南。

项南指示刑侦部门调查他的罪行。待时机成熟,果断拍板,逮捕了他及其同伙。

《福建日报》公布了破获这一案件。项南亲自就此事为报纸起草了一篇142余字的社论,言简意赅,切中时弊,被称为新闻中最短的社论,并获全国新闻一等奖。

项南知道,打铁先要自身硬。他要求常委们做到的,自己当班长的首先做到,决不含糊。

20世纪80年代初,彩电是稀缺物品,买彩电要票,福日公司出产的彩电尤其难买。

一天,一位喜欢福日彩电的项南的亲戚,直接找到福日彩电厂买了一台。这事让项南知道了,非常生气,严令这位亲戚把开后门买的彩电退回去。

亲戚说:“我并不是打着项南的旗号去买的,为什么要退回去?”

项南严肃地说:“没打我的名字,你能买到这个?你是没有发话,但是你一去,人家都知道你是谁了,当然就卖给你。”

最后,项南的这位亲戚把彩电退回去了。后经查明,这位“亲戚”是假冒的,有关部门作了严肃处理。

此事在省委机关传为佳话,大家都说:“领导做出好样子,我们要好好学习,落实到行动上。”省委常委们回到家中,宣讲了项南的好家风,对家人说:“你们在外头要注意,千万不能打我的旗号做不光彩的事!”

项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光明磊落,手中握有大权,从不滥用私用,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配给他的公车,他从不允许自己的子女私用;他交代秘书不许为自己的子女办事;有时候子女私下里让秘书帮个小忙,让他知道了,一定会大发脾气。有一次看电影,电影散场后天下大雨,女儿想搭他的车回来他没有允许,结果女儿冒着大雨回家,回到家里就患了感冒,发起了高烧。

有一年春节,家乡连城的县长赴京看望老书记项南。这位县长当天还得乘飞机回福建,因为聊的时间比较久,县长怕赶不上飞机,于是就提出可不可以派车送他去机场。不料项南却说:

“这样,你快点从这边走出去,那里有个公共汽车站,赶紧去,应该还赶得上!”

这事让县长始料不及,以往每次看望老干部,用车送一送,在宾客之间已成常事。但他理解,这就是项南的做事风格。于是县长匆忙赶到公交站搭乘公交车,险些误机。

项南出门或下乡最不喜欢前呼后拥。

有一次,身为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的项南到江苏张家港视察,当地政府派了四辆警车,前面两辆开路,后面两辆护卫,一路上警笛长鸣,好不威风。此情此景,令项南很不高兴。他对司机说:“想办法让他们走开!他们是要把老百姓全吓跑吗?”

车到一个农贸市场,项南说:“小杨,我们在那里停一下。”

司机将车停在了拐弯处,等警车呼啸而去后,项南的车才悄然上路,“逃离”了警车的护送。

项南身居要职,从不用公款设宴请客。有客人来,他就在自己家里便饭招待,宾主都感到很亲热。

有一次,闽西老乡、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张胜友到项南家中做客,恰好机关的一位干部临时有事要找项南。项南出门前交代张胜友:“小张,你中午不要走,在我家吃地瓜饭。”

12点了,项南还没回来。于是张胜友和保姆阿姨打了声招呼,就告辞了。

张胜友走后不久,项南推开家门,发现客人不见踪影,问阿姨:“小张哪里去了?”

“他先回去了。他说不知道您什么时候回来。”阿姨说。

得知张胜友刚走不久,项南赶紧骑上自行车往外追,终于把客人追到了:“小张,你怎么能走呢!”

张胜友看到匆忙赶来的项南,大吃一惊:一个省委书记、部级干部,年过七十,却亲自骑车追他去家里吃地瓜饭!

项南心中总是想着群众,群众总是在他心中。他下乡路遇汽车难走的山道,也要步行或坐手扶拖拉机进山去,实地接触群众,现场就地办公,心里才踏实。

有一次下乡调研,听说永定县在棉花滩规划建一座水电站,但因在坝址的选择上有争议而长期不能敲定。项南要带领专家到永定实地勘察,然而公路距棉花滩坝址还有16里的小道,沿途坑坑洼洼,汽车难行。随行人员和当地干部都劝项南:“算了,别去了。”

项南说:“汽车不行,手扶拖拉机总该可以吧?”

于是,项南第一个爬上手扶拖拉机,随行的人也跟着爬上去。

就这样,项南顾不得安危,头顶烈日,一路颠簸辗转前往拟议中的坝址现场办公。

平日在办公室写文章,批文件,项南心中也想着群众。他最反对文山会海,把干部群众苦死了。他主张,会以短小为佳,文以精简为好。

1986年,项南离任前夕,《福建日报》总编林振夏交代记者阮荣祥等人撰写一篇长篇通讯反映项南在福建改革开放的成果。几天之后,洋洋洒洒七八千字的文章脱稿了。林振夏带上文稿同阮荣祥去拜访项南。

项南看完文章说道:“报纸上的大块文章老百姓不爱看,也不易看懂。如果把大块文章变成一小块一小块,每天登一块那就好了。”

项南的文章,大都写得好、写得短、写得精。他说,大块文章,像倾盆大雨,易让人心生厌倦;小块文章,群众一天看一点,不断得到积累,可以加深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如古人所言:“润物细无声。”

在衣着、饮食上,项南反对奢靡,崇尚简朴。除了会见外宾等正式场合,他按规定穿着外,平日开大会作报告或会见海外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他总是一身布衣,一双布鞋,给人以强烈的平易近人而又清新亲切的印象。

项南拒收礼品、红包。有几次视察服装厂和瓜果园,主人送高档服装和新鲜瓜果,他如数退回,婉言谢绝。他的书法极佳,有人求字,送来“润笔费”,他也拒收,给人留下光洁照人的形象。

项南对子女和亲人严格要求。在福建和北京工作期间,有家乡领导和亲友看望他,他总是无一例外地让亲人把东西带走,或按实价补给来人。他有6个子女,却无一从政。有人劝说,给有关领导说说,为子女安排一个好位置。项南总是回答:“这由组织上定,让他们自由发展。”

项南就是这样为人处世,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别有用心的人,在他头上根本抓不着一根“小辫子”,在他身上用放大镜也找不到一点“赃”!

责任编辑:叶纪训

上一篇: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2周年
下一篇:1935年张国焘另立第二“中央”图谋怎样被打破?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