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学》节选十三:实践转化法研究医案举隅
2016-03-17 15:37:44 作者:王忠 来源:《医案学》

21.jpg

作者按:浩翰之中医医案,承载了无数医家救人活命之术,蕴涵着多维的儒释道精髓,演奏出无穷的中医意象思维奇艺的华章。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今天,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医案之学显然富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案1:叶天士治疗肝郁案

某,气郁不舒,木不条达,嗳则少宽。

方药:逍遥散去白术,加香附。

按语:本案体现了叶天士医案的典型风格,学习此类医案要有较好的中医基本功,从病机、方证几个角度来理解。气郁不舒多在肝脾胃,而中焦为枢,故当见脘腹胀满,嗳气,两胁胀痛,气郁则大肠气机不通,故大便难,故加香附舒肝郁,去白术之燥气。临床应用时,如见肝脾不和,肝郁脾虚者自当以逍遥散为基本方,如果兼有便难,则当去白术,加香附、香橼皮、枳实以疏肝气之郁结。——摘自《临证指南医案》

 

案2:刘渡舟治疗胁痛案

王某某,男,48岁,工人。

食欲不振、肝区疼痛1年余。经传染病院诊断为:无黄疸型肝炎,屡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就诊时自觉胁痛隐隐、脘腹胀闷、神疲乏力、胃纳不佳、眠寐尚可、二便自调;舌色暗,舌苔根部黄腻,切脉弦细。辨为肝郁化热、日久入络;治宜清宣郁热、佐以通络之法。

方药: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0g,甘草6g,栀子10g,菊花10g,桑叶10g,僵蚕9g,丝瓜络12g,佛手6g,薏苡仁15g,焦三仙各10g。连服十五剂,纳谷渐香;续服十五剂而胁痛愈,守方加山药、黄精以养脾阴,巩固疗效。半年后复查,病告痊愈。

按语:肝气郁结,易夹热为病。高鼓峰指出:“气不舒则郁而为热”。气郁发热,既不同于肝火燔灼,也不同于热入血室,亦不同于阴虚热盛;乃气机郁遏,阳气不达使然。治疗应“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以开郁为主,宜轻宣透解之品,勿蹈厚味凝重之辙。本案病程虽达一年之久,但郁热不除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故直守轻泻肝滞,略佐僵蚕、丝瓜络,使透中有通,故取效较著。——摘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131.JPG

《刘渡舟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

案3:蒲辅周治疗肝胃不和案

曾某某,女,54岁。

初诊,1965年9月28日。消化不好,自觉上下气不通,大便干燥如球状,有时隔日一次,矢气少,口干,小便正常。脉沉细涩,舌红无苔少津。属肝胃不和,气郁所致;治宜疏肝和胃,散郁结;用四逆散加味。

方药:柴胡一钱,白芍二钱,炒枳实一钱,炙甘草五分,青陈皮各一钱,三棱一钱半,莪术一钱半,大腹皮一钱半,木香八分,白通草一钱,郁李仁一钱半,决明子一钱半,七剂。

二诊,10月5日:药后腹胀显著减轻,上下气已通,有矢气,大便已不干燥。脉沉弦细,舌正红无苔。津液渐复,前方去决明子,加鸡内金一钱半,三剂。

三诊,10月8日:腹胀再减,大便又偏干燥。舌正无苔,脉缓和。前方去甘草,加决明子一钱半,三剂。

四诊,10月11日:腹胀已微,食后稍胀,食纳转佳,自觉腹内有水气,大便时自觉无力推动,脉沉弦细,舌正无苔。病情好转,宜于理气药中,兼顾中气,攻补并进,宜小剂缓图;

方药:竹柴胡五钱,白芍一两,炒枳实五钱,炙甘草一钱半,青陈皮各五钱,三棱七钱半,莪术七钱半,槟榔五钱,木香四钱,郁李仁七钱半,肉苁蓉一两,白术五钱,太子参五钱,焦山楂五钱,鸡内金(炮)一两,路路通五钱,炒麦芽一两,茯苓一两。上药共研为粗末,和匀,分成三十小包,每日纱布包煎一包,用水300毫升,慢火煎取1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以资巩固。

按语:本例属肝气郁滞,脾胃功能失调。治宜疏肝和胃,用四逆散加味。肝气郁结,肠胃积滞,配用三棱、莪术甚效。此案与叶案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相比较均在肝气郁结的基础上发展至肝胃不和,脾胃气滞,故肝胃脾同治。——摘自《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一辑·蒲辅周医疗经验》

 

案4:王旭高治疗头痛眩晕(肝风痰火)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满于中宫,多因脾弱。目痛头疼,心嘈便结,阴亏阳亢之征;舌苔浊厚,纳少恶心,胃虚浊泛之象。高年久病,图治实难,勉拟一方备参。

方药:人参、半夏、天麻、橘皮、元明粉、茯神、沙苑盐水炒、磁石、黄柏、元精石、干姜。

二诊:头痛减而得寐,苔薄白而带灰。火降则神安,湿化则燥显。前方加减,再望转机。

方药:前方去干姜、黄柏,加知母、北沙参、姜竹茹。

三诊:头痛虽减,风阳犹未全平;舌苔灰白,痰浊仍未全化;心跳若饥,营阴亏而有火;闻喧欲晕,阳上亢而下虚。拟养营阴以降火,和胃气而化痰,参以镇逆,佐以宁神。

方药:制洋参、牡蛎、茯神、沙苑、石决明、大生地、半夏、陈皮、杏仁、元精石、竹茹。——摘自《王旭高医案》

 

案5:张锡纯治疗类中风案

刘铁珊将军丁卯来津后,其脑中常觉发热,时或眩晕,心中烦躁不宁,脉象弦长有力,左右皆然,知系脑充血证。盖其愤激填胸,焦思积虑者已久,是以有斯证也。为其脑中觉热,俾用绿豆实于囊中作枕,为外治之法。又治以镇肝熄风汤,于方中加地黄一两,连服数剂,脑中已不觉热。遂去川楝子,又将生地黄改用六钱。服过旬日,脉象和平,心中亦不烦躁,遂将药停服。

按语:此病为肝郁化火,肝阳上亢之证,张氏称高血压为脑充血证,在肝郁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故当治标为先,先潜其阳,只有茵陈、生麦芽疏肝,使肝气得以条达,而用白芍、代赭石、生龙牡等以重镇,玄参、天冬、生地、龟板以滋阴。——摘自《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

 

案6:刘渡舟治疗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案

冯某某,男,17岁,高中学生。

初诊,1995年2月8日:因突发黄疸,皮肤及巩膜皆黄,急诊住某传染病医院治疗。肝功化验:ALT 2615IU/L,AST 932IU/L,ALP 193IU/L,GGT 122IU/L,BIL 8.1mg/dl,D-BIL 4.6mg/dl,HAV-IgM(+),该院诊断为“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因黄疸来势凶猛,急请刘老会诊。

症状:目睛、皮肤、巩膜皆黄染,黄色鲜明如橘,头晕,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偏干,脘腹胀满,呕恶纳呆,午后发热(体温在37.2-37.6℃之间),神疲乏力,倦怠嗜卧。舌体胖,苔白厚腻挟黄,脉弦滑而数。

刘老辨为:湿热蕴阻,熏蒸肝胆,疏泄不利,逼迫胆汁外溢而成黄疸。治法:疏利肝胆气郁,清热利湿解毒;方用:

茵陈30g(先煎),柴胡14g,黄芩10g,栀子10g,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0g,半夏12g,竹茹15g,凤尾草15g,水红花子10g,水煎服

服上方七剂,黄疸变浅,脘腹痞满,呕恶不食减轻,午后之低热已退,大便隔日一行,小便黄赤,恶闻腥荤,倦怠乏力,舌苔白腻,脉来弦滑。此乃湿热之毒难于速拔,缠绵不退,如油入面,蕴郁难分;转方用:

茵陈30g(先煎),大金钱草30g,垂盆草15g,白花蛇舌草15g,柴胡15g,黄芩10g,土茯苓15g,凤尾草15g,草河车15g,炙甘草4g,泽兰10g,土元10g,茜草10g。

又服上方七剂,病情大有好转,食欲大开,体力增加,大便每日一行,小便略黄。视其面目,黄色已退尽,肝功化验:ALT 141IU/L,AST 42IU/L,ALP 116IU/L,GGT 35IU/L,LDH 132IU/L,TP 8.2g/dl,ALB 4.6g/dl,D-BIL 2.1mg/dl。药已中鹄,嘱其再服十四剂。

复查肝功:ALT 24IU/L,AST 23IU/L,ALP 99IU/L,GGT 21IU/L,LDH 135IU/L,TP 8g/dl,ALB 4.6g/dl,D-BIL(-)。面目身黄皆已退净,二便调,食欲增加,余症悉蠲,返校上课。

医嘱:注意休息,忌食肥甘厚腻。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此病例虽曰在肝,然邪由外至,而非内生之邪,故着重以茵陈蒿汤为基本方清利湿热而退黄,更加柴胡、黄芩疏肝清热,凤尾草、垂盆草、金钱草、蛇舌草以加强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

黄疸有阴阳之分。本案患者发黄,颜色鲜明,并伴有身热、口苦、溲赤、便干,显为“阳黄”范畴。由湿热熏蒸肝胆,气机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正常排泄而外溢所致。湿热黄疸,临床上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俱盛之不同,其论治亦有别。本案脉症所现,属湿热俱盛型黄疸。湿与热俱盛,缠绵胶结不解,如油和面,蕴阻于内,必致肝胆气机疏泄不利,进而影响脾胃。治疗首当疏利肝胆,清利湿热,兼理脾胃为法。

刘老一诊方药为柴胡茵陈蒿汤合平胃散加减,方中柴胡、黄芩清肝利胆;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利三焦之湿热,加平胃散之苦温以化脾胃湿浊之邪;甘草留湿助邪,故去之;半夏、竹茹、凤尾草、水红花子和胃化浊降逆,清解湿热之毒,故加之。临床上柴胡茵陈蒿汤对急、慢性肝炎出现黄疸而属湿热者,皆可使用;对亚急性肝坏死,黄疸虽隐现黑色,但只要有尿赤便干,苔腻,脉弦有力者,亦可使用本方。若久服使脾胃虚弱而致大便溏泻者,可用栀子柏皮汤代替。需要指出的是:对湿热俱盛的黄疸型肝炎,配用疏肝解毒之法,则其效更捷。故二诊时刘老着重于疏、利、清、活四法的综合使用,力使湿热退去之时,肝胆气机随畅,促病速愈。——摘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案7:赵绍琴治疗鼓胀(肝硬化)案

卢某某,男,46岁,1990年3月11日初诊。

自20岁时患肝炎,经治疗后,一直尚好。两年前因贫血去某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肝脾肿大,中等硬度,结合超声波、同位素检查确诊为肝硬化。现面色苍白,牙龈经常出血,全身乏力,头晕心烦,失眠梦多,脘腹胀满,皮肤甲错,时有低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腻且黄厚,脉沉弦细且滑数。证属湿热郁滞于肝胆,拟治先调气机,解郁结,升清降浊。

方药:柴胡6g,黄芩6g,川楝子6g,杏仁10g,藿香10g,佩兰10g,蝉衣6g,僵蚕10g,片姜黄6g,大腹皮10g,大黄2g,焦三仙各10g。

二诊:服药十剂后,诸症见轻,二便正常,食欲见增。仍用前法,佐以凉血化瘀。

方药:柴胡10g,黄芩6g,赤芍10g,丹参10g,香附10g,郁金10g,茜草10g,杏仁10g,旋覆花10g,白头翁10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

三诊:又服十剂,饮食二便正常,精神较佳,唯肝脾肿大未消;继以疏调气机,凉血化瘀,佐以软坚散结。

方药: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0g,川芎10,郁金10g,旋覆花10g,益母草10g,茜草10g,炙鳖甲20g,生牡蛎30g,大腹皮10g,槟榔10g,焦三仙各10g。

服药三十剂后,以此方加减改制成丸药;又服药三个月,再去医院复查,生化指标均属正常范围,肝脾均有较大幅度回缩,质地变软,并可以做轻工作。

按语: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相当于中医的“鼓胀”、“癥瘕”、“积聚”等症,其症情变化复杂多变。究其病机,目前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关键是正虚,治疗多以补正为主,或兼加活血、逐水、清热等。而赵师认为,肝硬化临床见症虽然繁多,细析之,其关键是气、火、湿、食之郁,病由此而生,又由此而变甚;至于出现阴阳失调或瘀血结聚,则是由诸郁所伤或诸郁不解发展而来。因此在临床治疗上,采取以疏肝解郁为主,配合活血化瘀,咸寒软坚,调整阴阳的方法。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调治,再配合饮食调养、走路锻炼,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摘自《赵绍琴验案精选》

 

案8.不孕症案

刘某某,女,30岁,1992年9月19日初诊。

患者结婚3年,同居,未避孕;但未怀孕。素月经规则,量中;近一年则经量减少,色黯,仅用半包卫生巾。经间期阴道少许下血,色鲜红,1-2天自止;末次月经9月13日。平时带下少,阴道干涩,少腹胀痛,性欲差;眼眶黯,形体瘦削;舌淡红苔白,脉弦滑。

妇科检查未见异常,配偶精液正常。

西医诊断:月经过少;经间期出血;不孕

辨证: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调经助孕。

处方:生地15g 山萸肉12g 丹皮12g 旱莲草15g 女贞子15g 白芍15g 淮山药20g 太子参20g 丹参20g 桑寄生25g 牛膝15g 泽泻15g 每日1剂 服10剂

二诊(1992年10月10日):上次经后未再出现经间期出血,诸症改善;舌尖红苔微黄,脉细弱。守上方继续调补。

方药:桑寄生25g,菟丝子20g,淮山药20g,珍珠母20g,熟地15g,太子参15g,丹参15g,山萸肉12g,鸡血藤30g,麦芽40g,嘱每日1剂,每次经后服14剂。

三诊(1993年1月16日):经治疗后已无经间期出血,末次月经1992年12月24日,量中;经后行输卵管通液术,有少许阻力,回流5ml,提示输卵管通而不畅。舌淡红苔白,脉细。拟活血通络,疏肝养血以助孕。

方药:丹参20g,益母草20g,赤芍15g,郁金15g,桃仁15g,乌药15g,丹皮12g,枳壳12g,川芎10g,青皮10g,麦芽45g,每日1剂,服7剂。

四诊(1993年2月9日):停经40余天,妊娠试验阳性,喜获妊娠;嘱注意饮食、休息,慎重养其胎。——摘自《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实践转化法分析如下:

对以上所选择的八个医案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医案1的病机是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治法是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医案2的病机是肝郁化热、络脉失养,治法是清宣郁热、理气通络;医案3的病机是肝气郁滞、肝胃不和,治法是疏肝和胃、理气调中;医案4的病机是肝风内动、痰火胶结,治法是镇肝熄风、祛痰降火;医案5的病机是肝阳上亢,治法是镇肝潜阳;医案6的病机是湿热蕴阻、熏蒸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治法是清热利湿退黄、疏肝解毒;医案7的病机是肝气郁滞、痰瘀互结,治法是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祛痰散结;医案8的病机是肝肾阴虚、冲任失养,治法是滋补肝肾、调补冲任。

此八则医案,选自不同时代、不同医家的经验,通过对八则医案的学习分析,可以系统总结治肝病诸阶段的病机及治法方药,以使临床能够法随证立,方从法出,遣方用药,提高临床疗效。“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调达而恶抑郁”,郁则气滞、化火、生风,故肝病以郁结、阳亢为多见;且其性易动难静,病即延及他脏,故曰“肝为五脏之贼”,挟寒挟痰挟风,虚实夹杂,为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病机:肝病虽杂,无出其四:一者,肝用病也;肝用者,“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也。二者,肝体病也;肝体者,肝之气血阴阳也。三者,肝系统病也;肝系统者,肝-胆-筋-爪甲-目-泪也。四者,肝与其他脏腑经络失和也。

肝用病主要表现为肝的疏泄失调和藏血失职;肝体病表现为肝气不足、肝血不足、肝阴不足以及肝阳不足。肝系统病可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有“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微酸,在志为怒”,《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还有“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这些论述都体现了肝之系统病,再结临床上的合具体表现,如“久视伤血”引起的目暗不明,“肝强脾弱”引起的甲沟炎,亚健康等都可以从肝论治。肝与其他脏腑经络失和表现为:心与肝在血液运行、精神情志等方面的失调,肝与肺在气机升降等方面的失调,肝与脾在水谷运化、血液运行等方面的失调,肝与肾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的失调等。

当然疾病是复杂的,一旦发病不可能是单一的,可能是其中任意两者的夹杂,也可能是其中三者的夹杂,甚至是四者都有;不过只要胸中了然,整体把握,抓住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辨证论治,各个击破。

究治肝之法,无出王旭高所总结的“治肝卅法”。“肝气证治: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柔肝、缓肝、培土泄木、泄肝和胃、泄肝、抑肝、散肝;肝风证治:熄风和阳、熄风潜阳、培土宁风、养肝、暖土以御寒风、平肝、搜肝;肝火证治:清肝、泻肝、清金制木、泻子、补母、化肝;肝寒肝虚等证治:温肝、补肝、镇肝、敛肝、补肝阴、补肝阳、补肝血、补肝气”。在临床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地违反了肝“喜调达而恶抑郁”之性;工作方式、饮食习惯的变化,多坐少动,多车少步,多饮少食等,无不影响着肝的疏泄功能,从而产生气机不畅,甚则水停血瘀痰结毒聚等。因此在现代社会,“治肝”越发显得重要;在以后的临床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上述法则,一方面给予验证,一方面治疗疾病,如此便是对实践转化法的最好应用,可谓是善莫大焉。

 

上一篇:《医案学》节选十二:模式匹配法研究医案举隅
下一篇:《医案学》节选十四:综合分析法研究医案举隅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