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学》节选十二:模式匹配法研究医案举隅
2016-03-17 15:36:23 作者:王忠 来源:《医案学》

21.jpg

作者按:浩翰之中医医案,承载了无数医家救人活命之术,蕴涵着多维的儒释道精髓,演奏出无穷的中医意象思维奇艺的华章。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今天,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医案之学显然富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案1:王永炎教授治疗头风案

戴××,女,汉族,40岁,工人。已婚。

初诊:1991年3月7日。患者于1973年,因生气出现顶枕部头痛,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剧呈撕裂样。当时在协和医院就诊,未作辅助检查,诊断不详。服中药汤剂一百余付,症状有所减轻。18年来,每遇情绪不佳即出现同样发作,服中药可逐渐减轻。1986年在北医三院就诊,查脑电图:不正常(具体不详),诊断不详。予佳静安定、多虑平、泰尔登、VitB6等,病情尚平稳。1990年8月,生气后症状再次发作,且较前加重,疼痛加剧时间延长,程度加重,并伴有胸闷、心悸,到东直门医院神经科就诊,经中药、针灸等治疗,症状仍作。为进一步诊治,故收入院。刻下症见:顶枕部头痛呈持续性隐痛,伴头晕,视物有时旋转,无耳鸣及恶心等症,夜眠不安,饮食乏味,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既往史:1年前发现高血压病,每日服用降压药(具体不详)。

家族史:外祖父死于精神分裂症。小女儿亦有头痛史,症状同此患者,未经诊治。

个人情况:平素性格内向,易猜疑、生气。睡眠不安,易惊醒。

体征:T36.7℃,P80次/分,R18次/分,BP18/12KPa。

神经系统检查:音叉振动觉右侧较左侧减弱,指鼻对指试验笨拙。四肢肌力V-°,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呈齿轮样改变。两侧腱反射对称,略活跃。两侧深浅感觉对称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共济运动无异常。植物神经未查。

检查结果:脑电图:边缘脑电图。

中医诊断:头风(肝郁脾虚);郁证(肝郁脾虚)

西医诊断:躁郁证(抑郁相)

治疗过程:

3月8日起,中药以疏肝理脾、解郁熄风为法。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12g,半夏10g,赤白芍各12g,当归尾12g,茯苓15g,白术10g,砂仁6g,郁金10g,川芎50g,红花10g,僵蚕10g,水蛭10g。日一剂,水煎服。配合5%GS250ml+参芪注射液40ml,日一次,静点,益气健脾。10余天后,头痛、头晕症状无明显改善。

3月20日,王永炎教授查房,根据患者夜寐不安,易惊,头痛头晕无明显周期,无先兆症状,伴随症状不多,但随头痛加重,后背有发热感。舌有紫气,舌底脉络呈浅蓝,苔薄白,脉细弦小滑。认为病机属心胆气虚,瘀痰阻窍。治疗方药以归脾汤加平肝药。处方:太子参15g,茯苓15g,当归10g,炒于术10g,远志肉6g,炒枣仁15g,龙眼肉10g,合欢皮15g,生龙牡各15g,丹参15g,麦冬10g,莲子心3g,香附10g,珍珠粉(分冲)0.6g。日一剂,水煎服。配合口服舒乐安定(1mg,Bid,早、午,2mg,qn)、速可眠(100mg,qn),复降片(1片,tid)。

3月29日,舒乐安定改为2mg,prn,口服牛黄宁宫片(6片,Bid)。

4月2日,配合针灸日1次治疗(至4月15日止),舒乐安定改为2mg,qn。

4月6日,血压一度在20/13KPa左右,复降片改为2片,Bid。

4月9日,患者头痛无以前敏感,程度亦较前减轻,与月经周期无明显联系。睡眠仍差,平均每日睡眠5小时,伴心烦。BP16/10.7KPa。

4月12日,患者顶枕部头痛又作,持续发作,晨起消失。伴心烦、寐差。

4月16日,头痛呈走窜样,发无定时,生气后为甚。双目发胀,不思饮食,夜寐梦多,易惊醒,醒后不易入睡,气短。考虑肝郁脾虚,治以疏肝理气健脾,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10g,白芍12g,当归尾10g,白云苓15g,白术10g,太子参15g,川芎40g,牛膝10g,香附10g,苏梗10g,生姜10g,大枣4枚。日一剂,水煎服。

4月18日,王永炎教授查房。患者诉头项部疼痛持续发作,心烦恶梦,不思饮食,心情抑郁。追问后得知其既往家境贫困,精神受到很大刺激。1975年因婚姻纠纷曾欲服毒,后经邻居调解,打消自杀念头。又因婆媳关系处理不好,而长期情志不畅。王教授认为应侧重心理疗法。中药目前以治疗心烦为主,以百合知母汤主之。处方:百合15g,知母10g,珍珠粉(分冲)0.6g,乌药10g,生麦芽10g,钩藤15g,菊花10g,香附10g,郁金10g,佛手6g,生山栀6g,白蒺藜10g。日一剂,水煎服。配合口服心得安(10mg,Bid,午、晚),停速可眠。

4月23日,患者晚上能睡六小时左右,醒后难以入睡。仍心烦、头痛,顶枕部为甚。心情焦虑。予精神开导。

4月26日,患者睡眠较安宁,心慌缓解,心情较前舒畅,头顶痛仍存,但程度减弱。BP17/12KPa。参芪注射液已停,予5%葡萄糖250ml+清开灵注射液40ml,日一次,静点。

4月30日,患者仍感头顶部疼痛,但程度较前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每晚睡6小时左右,但仍寐差梦多,易惊醒,醒后难以入睡,纳可,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滑。BP15.5/10KPa。

5月10日,王永炎教授查房。患者诉前额胀痛,持续发作,疼痛与周围环境无关。伴心烦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王教授指示注重心理疗法,多对患者进行开导。处方:川芎15g,知母6g,密蒙花10g,谷精草10g,赤芍10g,白蒺藜10g,佩兰10g,钩藤15g,丹皮10g,川牛膝10g,珍珠粉(分冲)0.6g,白芷6g,日一剂,水煎服。

5月17日,患者服上方后,头痛较前有明显改善,精神好转,夜寐安宁,心烦渐除,睡眠可连续6小时左右。

5月22日,患者病情平稳,出院。

模式匹配法分析如下:

女性患者,情志为患,加之病程较久,久病必瘀,“郁”和“瘀”两个关键因素构建了该患治疗的关键。证候具有动态的性质,基于此,王永炎教授在诊疗的过程中,时刻注重证候变化的辨别;患者关键的致病因素为情志不遂,“郁”和“瘀”贯穿始终。

在治疗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症状(表象),准确选方用药。以经方加减为主,是王永炎教授用药的又一个模式。首先选用逍遥散方进行加减,使用依据是情志为患,表现为头痛头晕,纳少,这也是逍遥散的应用指征,主要解决的病机是肝郁脾虚;因肝郁乘脾,继之以归脾汤加减,依据是失眠、易惊,脉细弦(归脾汤的应用指征),主要解决心脾两虚的病机;此后,因受到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以百合知母汤加减,使用依据是心烦恶梦,不思饮食,心情抑郁(百合知母汤的应用指征)。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王永炎教授始终结合化瘀行气之品,如川芎、牛膝、郁金等,旨在化瘀的同时,兼顾行气解郁,以求一箭双雕之妙。同时,该患者属心因性疾病,心理疗法至关重要,同时对患者采用了心理调节,效果显著。

总之,模式匹配法研究医案的原则在于寻找医家对表象、证候、经方(主方)以及药物的关键点,形成医家脑海中诊疗的框架,构建诊疗疾病的过程,从思维及实施层面指导他人临床实践。

 

案2.王永炎教授治疗腰痛(寒邪入经)案

患者,金××,男,46岁。

初诊:1998年10月6日,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腰及右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右腿不能吃力,咳嗽时疼痛向小腿及脚放射,右下肢抬腿试验阳性,经腰椎CT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骨神经痛,建议服中药和牵引治疗。现见腰腿疼痛、发冷发麻、伸屈不利、受冷加重、脉弦紧、舌苔白腻。

辨证:寒邪袭入筋脉,痰瘀阻络。

立则: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20g,白芍30g,甘草l0g,桂枝15g,细辛5g,通草l0g,干姜9g,天仙藤20g,鸡血藤20g,独活10g,萆解20g,穿山甲l0g,牛膝20g,木瓜20g,水煎服1日1剂,上方服24剂。经过2疗程治疗,患者行动自如,已能正常工作。

121.jpg

王永炎教授处方--摘自内蒙古中医药,2001,20(1):16

模式匹配法分析如下:

王永炎教授运用经方比对进行加减治疗,临床疗效甚佳,关键在于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效;主治阳气不足而血虚,外受寒邪,症见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者。该方应用的主要病机为寒凝经脉,核心症状群为怕冷、发凉、麻木疼痛等;分析本案,以肢体冷痛为主症,伴有麻木感,病机为寒凝经脉、阳气亏虚(寒邪伤阳而致),将本案的病机、主症与当归四逆汤相比较,可知二者具有很好的匹配,故选用此方治疗有效。结合病人的兼症,在原方基础上加化瘀通络之品,进行加减用药。

上一篇:《医案学》节选十一:诠释推演法研究医案举隅
下一篇:《医案学》节选十三:实践转化法研究医案举隅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