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学》节选十一:诠释推演法研究医案举隅
2016-03-17 15:34:55 作者:王忠 来源:《医案学》

21.jpg

作者按:浩翰之中医医案,承载了无数医家救人活命之术,蕴涵着多维的儒释道精髓,演奏出无穷的中医意象思维奇艺的华章。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今天,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医案之学显然富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永炎教授治疗类中风(风眩)案

患者××,女性,81岁。

初诊:2009年12月14日 6pm,主因“眩晕反复发作4日,加重12小时”入院。

现病史:患者4天前在家中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视物旋转、恶心,转头尤甚,否认呕吐、头痛、肢体不遂、肢麻等症状,血压240/90mmHg,自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复测血压降至160/85mmHg,眩晕症状较前缓解。至武警总医院急诊治疗,行头颅CT检查示“双侧多发腔隙性梗塞”,未及出血灶,诊断“眩晕原因待查”,予输液(用药不详)治疗,因患者情绪激动、多语,予安定类镇静药(不详)口服治疗,经治疗一日,症状缓解不明显,自行回家休养。今晨5点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症状加重,如坐舟车,言语不利,双下肢及左上肢力弱,伴耳鸣、乏力,为求系统诊治入我病区。刻下症见:眩晕时作,伴视物旋转,活动后明显,卧床时减轻,双下肢及左上肢力弱,言语不利,无口眼歪斜、无饮水呛咳,偶有咳嗽,痰少不易咯出。纳可,入睡困难,大便干,3-4日或7-8日一行,夜尿多。

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4年,最高血压270/100mmHg,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5mg/天,贝那普利(洛丁新)10mg/天,血压控制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4年,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依姆多)60mg/天,阿司匹林肠溶片0.1g/天;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病史2年。

一般查体:T 36.7℃, P 72次/分,R 18次/分,BP 160/70mmHg 意识清楚,精神正常,体位自如,查体基本合作。

神经系统检查:轻度构音障碍。肌力:右上肢IV+级,左上肢IV-级,右下肌力IV级,左下肢肌力III+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双下肢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右侧巴彬斯基征(+),左侧巴彬斯基征(-),余病理征未引出。指鼻试验稳准,跟膝胫试验不配合。认知功能检查:计算力、定向力、理解力、执行能力正常,近期记忆力下降,远期记忆力正常。

舌暗红苔黄厚,脉弦滑。人迎脉大于趺阳脉三倍;右手尺脉独虚;左右手脉相比较,左手不大,但大于右手脉。

辅助检查:头颅CT:2009-12-10武警总医院检查发现:新发双侧多发腔隙性梗死。

中医诊断:类中风,风眩

西医诊断:多发腔隙性梗死,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亚型,属于椎基底动脉系统;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管性认知损害(轻度);左股骨颈骨折术后。

辨证:痰瘀化热、肝风内动

治疗方案:继予醒脑静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配合中药汤剂平肝潜阳清热化痰。喜炎平注射液(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选用。

方药:明天麻6g,钩藤15g,黄芩10g,法半夏10g,川萆薢15g,晚蚕砂(包煎)15g,山栀12g,胆南星6g,天竺黄6g,广郁金10g,石菖蒲6g,川牛膝15g,羚羊粉(分冲)0.6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嘱家属饮食清淡低盐易消化食物,近1周卧床静养,顺应病人意愿,避免情绪波动。

二诊:2009-12-25,经上述治疗方案后,患者病情好转,眩晕症状逐渐缓解,肢体症状也渐减轻,言语不利好转,睡眠改善,但大便仍干。诉大便3日未解。

方药:原方加生地30g、麦冬30g、玄参30g、枳实15g,大便干好转。

2009年12月28日出院时,已无眩晕主诉,双下肢活动可,能自己行走,个别字词发音困难,纳可,眠可,大便1次/天,稍干。血压130/70mmHg,HR76次/分。肌力:双上肢IV+,左下肢IV级,右下肢IV+。双上肢肌张力增高同前无明显变化。

诠释推演法分析如下:

随着脑中风年轻化,临床上出现了不以中风五大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不能纳入传统中风病的范畴,依据CT、MRI可以确诊,这类疾病目前已经占脑卒中的半数以上,由于无法诊断中风,常常被医生忽略,从而延误治疗。对此,王永炎教授在新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类中风的诊断,以头痛、眩晕、精神障碍等等多种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脑卒中归为类中风,作为独立疾病进行研究。疾病诊断上的这一突破,体现了继承并创新的思想,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的依据。

该病案即属以眩晕为主要表现,伴有轻度认知障碍,诊断为“类中风--风眩”。诊法上,王永炎教授重视诊脉,人迎脉大于趺阳脉三倍,人迎候头面之气,说明病位在上,与肝风内动、上扰清窍的病机相合;右手尺脉独虚,右手尺部脉候命门之气,与病人高龄命门火衰的病机相合;左右手脉相比较,左手不大,但大于右手脉,说右脉沉细为平素脉象,而左手脉为病气的外象,印证了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

风眩的病机为肝阳亢张,阳化风动,挟瘀血、痰浊填塞清窍,突发眩晕,而日久则痰瘀化热,形成痰、瘀、热互结。因此,王永炎教授立平肝潜阳,清热化痰通络为法,治疗有效。

该医案的分析从病、证的角度做了诠释,主要应用的是诠释推演法。通过该医案的分析可知,表情呆滞、认知功能障碍等中风的早期症状,临床上发生率较高且容易被忽略,造成严重后果,对此王永炎教授提出类中风的概念,指出其基本病机以风、痰为主,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改善预后,疗效较好,该理论值得临床重视。

上一篇:《医案学》节选十:悟道参术法研究医案举隅
下一篇:《医案学》节选十二:模式匹配法研究医案举隅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