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在“中共海上抗日武装斗争”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5-07-27 11:09:06 作者:陈建华 来源: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

31.JPG 

尊敬的李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及媒体界的朋友们:

下午好!

在全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很荣幸地借助今天的研讨会,与各位领导、嘉宾一起重温这段已经尘封70多年的珍贵史实。今年初,我们在这项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专题向李金华主席作了汇报,得到了李主席的充分肯定,并在李主席的关心下,我们得以与糜振玉将军、俞源将军进行了面对面的汇报交流,从而使得课题的研究跃上了更高的平台。今天,我们又在李主席及各位将军、各位领导的支持下,通过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参考消息报社、新华网、北京新四军研究会联合搭建的高规格研讨平台,追忆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建立、发展、壮大的历程,以此缅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弘扬先烈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纪念陈毅、粟裕、陶勇等先辈们的不朽功绩!借此机会,我简要汇报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惊喜的发现

如东是苏中的革命老区,抗战中的反“清乡”斗争和海防斗争是先辈们留给如东人民的宝贵历史和精神财富。如东政协秉承着“存史、资政、育人”的原则,高度重视抗战时期的文史资料抢救、挖掘和保护工作,先后组织编写了《日出南黄海——如东人民革命斗争史话》、《蛟龙出黄海——中国人民海军初创在如东》等多部文史作品。在搜集和整理资料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在抗战中,海上抗日斗争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特别是作为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力量——苏中海防部队,以实际行动谱写了气吞山河的烽火凯歌,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创建人民海军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为让这段沉寂已久的历史重新展示出来,如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政协将“中共领导的海上抗日武装斗争”列为重要课题,组织精干力量和资深文史研究人员,访问海防团的健在老人、查找相关回忆录、学习《粟裕文选》《战将陶勇》等文献著作、开展研讨论证,沿着当年海防团的足迹,南下浙东、上海,北上青岛、日照、威海、连云港、盐城等地,并先后到江苏省档案馆、上海海军博物馆、青岛海军博物馆、泰州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等,课题研究同时得到了江苏省军区、南通军分区、南通市政协以及南通市党史办领导的认同和肯定。

目前,初步研究的成果已经引起有关媒体的广泛关注,相关史料也在将军们的回忆录中得到很好体现。新四军研究会权威期刊《铁军》、江苏省委党史办主办的《世纪风采》和省政协主办的《钟山风雨》均刊出了“人民海军在如东初创”的系列文章。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参考消息报社联办的《胜利的启示》专栏发表的《鲜为人知的中共海上抗日斗争》,又被录入中宣部《党建》杂志“学习文选”(2015年第35期),同时被网易、中国社会科学网等网络媒体转载;新华日报发表《深切缅怀中共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南通日报发表《蛟龙出黄海》,《泰州日报》发表《如泰运河首尾呼应创辉煌——中国人民海军在如东初创、泰州诞生纪略》,都详尽记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二、初步的成果

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中海上抗日武装斗争”这一课题,我们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逐步梳理出一条关于“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从建立、发展到壮大为人民海军初期基干力量”的清晰脉络,尤其在六个方面形成了初步成果。

第一,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在如东建立,有其环境的特殊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从地理位置看,如东位于上海、浙东到盐城、连云港的中心地带,106公里的海岸线,是连接南北的重要地段、“海上走廊”的关键节点。1940年10月,陈毅同志实地考察后认为,如东沿海一望无垠的海滩既无据点,又难封锁,堪为围棋盘上的“金角银边”,战略地位重要,陈司令指示陶勇:“掘港这地方很重要,是苏北的钥匙。控制住它,对我军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从历史战事看,如东历来为海防要地。在如东掘港的海边,有隋炀帝征辽时的海船桅杆;如东的多处地名与“薛仁贵跨海征东”有关;宋代名相富弼曾经在如东海边训练水军;南宋文天祥为躲避元军追捕,也从如东扬帆出海南归;在明代的抗倭斗争中,如东从陆上到海上给倭寇以数十次的沉重打击;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在如东东凌港、环港设有海防炮台;到了民国年间,北伐军也是从如东下海追击孙传芳残部。

从群众基础看,早在大革命时期,如东人民就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投入了刘瑞龙、张爱萍等领导的红十四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又建立了盐民、渔民自卫队。同时,由于日伪在海上全面封锁,海盗袭扰日盛,沿海盐民、渔民和海船主深受其苦,对新四军组建武装抗击日伪、打击海盗的主张,无不支持和拥护。而沿海渔民熟悉海况,善于海上驾驶,并拥有各种船只,也为海上武装的建立提供了人员和物质准备。

第二,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在如东建立,是新四军贯彻党中央“五四指示”精神的重要战略决策。

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要求在江苏境内,尽可能迅速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地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根据中央“五四指示”精神,同月,陈毅、粟裕率部渡江北上,执行发展苏北的战略任务。11月上旬,陶勇受命率部东进到达如东沿海,开辟了苏中通如启海敌后抗日根据地。

苏中通如启海地区面积四千多平方公里,地形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刃,紧逼日伪的军事与政治重镇上海。新四军的挥师东进,让侵华日军寝食难安,从1941年7月开始,日军调集最精锐部队,对苏中军区进行了一年多残酷的围剿和清乡。苏中地区一马平川,陆地上无天然屏障可供利用,我们的军工、后勤保障机构难以隐蔽。特别是由于日伪陆上的全面封锁,我方与沪浙、山东根据地之间的人员往来、物资运输发生很大困难。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粟裕以军事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将目光投向浩瀚的南黄海,作出将抗日根据地延伸到海上,开展海上抗日斗争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建立自己的海上武装力量,粟裕率领师部机关人员进行海上生活和战斗演习,在此基础上决定建立海防团。1941年3月在掘港成立的新四军一师三旅海防团,标志着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成建制的海防部队正式列入史册。1942年11月5日,粟裕、钟期光来到如东何家灶,粟裕宣布苏中军区海防团正式成立,并说“这是第一支土海军”!团部设在何家灶三官殿。在陶勇、姬鹏飞等领导下,苏中军区海防团无数次的斗争实践,都有力地证明了当时这一战略决策的英明正确。

第三,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是苏中海上抗日斗争的重要骨干力量。

抗战中,海防团胜利完成了粟裕交给的三项任务。日本《朝日新闻》惊呼:“华东沿海从连云港到上海,有游移不定的新四军水兵”;1942年,粟裕说:“到了这时,可以说我们已经为长期坚持苏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海防团作为苏中海上抗日斗争的重要骨干力量,名不虚传。

海防部队海上战斗取得了出色的战绩。海防部队采用游击战术与日伪周旋和战斗,基本上“小战天天有、大战三六九”,与武装海匪、汪伪海防部队和日军海上运输船艇作战,为保卫海上运输、保护渔民安全生产、保护军工后勤单位和山炮连,立下不少战功。

海防部队成功建立了海上交通线。新四军在上海秘密采购的枪支、弹药、药品、无缝钢管、电讯器材、油墨等各种军需物资,都是通过海上交通线运到苏中、盐阜根据地。苏中的公粮运往山东根据地。这条海上交通线一直到解放战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51号兵站”的主要情节就取材于这里,电影中“小老大”的原型吕炳奎当年就在如东栟茶镇开办“鸿济公司”,到上海秘密采购物资。据不完全统计,从1942年至1945年期间,我海防部队共装卸日伪禁运物资80多船,近2400吨。解放战争中,从上海运往苏中、苏北的各类军用物资近140船,约4000多吨。从根据地、解放区运往上海等地的物资无法统计。此外,海防部队还顺利护送了重要人员安全转移。凡是从根据地派往江南或者从江南转往延安的干部、高级知识分子以及出席苏中区党委会的干部,大多由海防团护送。赖少其从苏中北上到盐城新四军军部,著名民主人士邹韬奋因病从盐阜到如东转道上海治病,同行的音乐家贺绿汀从如东转道延安,栗裕夫人楚青、钟期光夫人林奔、陶勇夫人朱岚等从苏中去上海,在海上也均由海防团护送。

海防部队出色完成了后勤保障任务。在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军区的被服厂、印钞厂、榴弹厂、野战医院、江淮银行及师机关等都搬到了海船上,新四军一师军工部、山炮连也曾转移到海上,大海成为新四军的军工生产基地、医疗基地和重要物资储备基地。

第四,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的建立,是运用党的三大法宝的成功典范。

就党的统一战线而言,成功地把“海巴子”孙二富、陆洲舫等争取、转化过来,使之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员,最大限度地团结各种力量,并且在海上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示了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准确理解和灵活掌握。如经过组织批准,陶勇司令与如东丰利开明人士高亚东义结金兰,通过高亚东做孙二富投诚的工作,与杂牌军、伪军打交道,获取日伪军事情报。在高的带动影响下,如东许多商人在统一战线的引领下,不怕风险,出生入死,为巩固新生的根据地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第五,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为建立人民海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防团在人民海军初创时期的组成结构中,是一支重要的基干力量。在如东何家灶成立后的海防部队,其力量迅速发展壮大。1944年初,成立苏中军区海防纵队;1945年10月,华中军区成立后,在苏中军区海防纵队的基础上,重组华中军区海防总队;1947年1月改名为华中军区海防纵队;1948年3月更名为苏北军区海防纵队;1949年4月23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26日,苏北军区海防纵队近2000人编为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至此,这支始终战斗在黄海的大风大浪里,经历了抗战时期与日伪战斗严峻考验的光荣之师、胜利之师,迅速融入到新中国的海防建设中。

海防团为人民海军建设输送了一批具有海上作战经验的宝贵人才。如,海防团团长张元培是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届党委班子中四位成员之一。海防纵队划归华东军区海军序列,改称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时,张元培任司令,后任海军基地副司令员兼舰队参谋长,曾指挥所部参加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任南海舰队司令时,曾指挥了著名的西沙之战。

海防团还造就了一批人民海军早期著名的战斗英雄。如,王维福、陈立富等,都是来自海防团的如东人。《渡江侦察记》中“小马”的原型就是王维福。王维福还与海军司令肖劲光成为第一届全国人大海军仅有的两名代表,会议期间,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单独接见。

历史史料毫无悬念地显示,1941年3月在如东建立的一师三旅海防团,是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我们强大的人民海军血管里,脉动着海防团的血液;我们人民海军的精神品格里,活跃着海防团的优秀基因!

第六,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及其缔造者,与如东人民有着浓厚的鱼水深情。

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的缔造者们,与如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如东,“陈司令到如东”、“粟司令打仗仗仗胜”、“陶司令收伏孙二富”、“孙二富海上显神奇”等故事传说,如今仍然家喻户晓。姬鹏飞、叶飞等领导生前曾多次回到如东,看望老区人民;楚青同志和粟戎生将军多次向如东赠送图书,陈毅、姬鹏飞、粟裕、陶勇、张震东、孙仲明等老领导的子女也曾多次回到他们父辈建立抗战功勋的苏中地区,或是和老区人民共同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或是指导苏中反清乡纪念馆的规划建设,他们有的还专门到其父辈的办公地、父母的结婚地,或他们当年的出生地,关心慰问如东的父老乡亲。

如东人民与人民海军,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如东是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曾有5000多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其中海防部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如东籍排级以上有记载的就有数十人……可以说,海军军旗的一角曾为如东儿女的鲜血所浸染。建国后,如东先后涌现出了20多位将军,其中多位曾经或正在海军任职,可以说如东儿女与人民海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恳切的建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中海上抗日武装斗争”这一课题的史料查阅、研讨论证过程中,我们受到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愈发觉得,这一事关抗日战争、人民海军建军史的重要课题,内容丰富而厚重。无论从政治视野、理论水平,还是研究能力,仅凭我们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这一研究重任的。此刻,我们有四点恳切的建议:

第一,恳请各方面的领导、专家、权威继续高度关注这一重要课题,在更高的平台上,对“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深度挖掘新四军海防部队的成长轨迹,进一步明确其在抗战史、新四军军史、人民海军建军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恳请继续加大对“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光荣史绩的宣传力度,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们建议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抗战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海军博物馆等军事史馆的内容,同时将苏中军区海防团、何家灶等相关史料载入有关军事史志、词典条目。

第三,2005年,东海舰队扫雷舰第四大队舷号为830的6610型扫雷舰被命名为“如东舰”,目前该舰已退役。为了纪念如东人民在海防建设中作出的历史贡献,激励如东儿女在新时期“海洋强国”中积极有为,建议在人民海军的舰艇中恢复“如东舰”的命名。

第四,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是老一辈革命家在苏中抗日战争中建立的巨大功勋,是耸立在人民心中的不朽丰碑。建议利用这一红色资源,在如东建立永久性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媒体界的朋友,今天,我们问道京华,求教贤哲,旨在借助大智慧,高屋建瓴,对苏中海上抗战的光辉历史,从更广阔的时空,建真言,立宏论;对苏中海防部队这支光荣之师的正名定位,出高招,谋良策,使之名留青史,泽被来者。最后,我谨代表如东县政协向各位领导、专家、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和亲临指导,特别是各位老首长老领导的不顾高龄,不辞辛劳,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汇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作者系如东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上一篇:感悟血性海防团军人的心路历程
下一篇:詹立风在“中共海上抗日武装斗争”研讨会上的致辞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