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治水初见成效
2016-07-04 10:48:32 作者:季杰 董思 来源:深圳商报

1.png

大沙河入海口河水已变得清澈

今年时间已过半,治水“马上就办”办得如何?从深圳水务部门提交的第一年度年中报告来看,成绩很明显:与去年5月同期相比,五大河流监测断面综合污染指数中,除龙岗河吓陂断面上升外,坪山河上洋断面基本稳定,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水质分别好转28.4%、65.8%、28.6%,总体水质改善明显。

亮决心 承诺一年初见成效

力求让市民尽快看到治水效果,“一年初见成效”,这是我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立下的军令状。

为确保实现治水提质各阶段性目标,《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明确了4个方面23项强区放权、简化审批等政策措施,推动项目建设提速。今年上半年,全市上下努力克服春节假期停工,今年入汛早、降雨天气偏多,以及征地拆迁、交通疏解等突出问题,狠抓项目建设进度。今年以来,已建成18个项目,开工125个项目,涉及投资超200亿元。

一年初见成效”,是任务时间表,更是民生承诺书。今年1月2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的治水提质攻坚战动员大会,全面启动治水提质攻坚战。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在会上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治水工作摆在城市管理治理的突出位置,围绕治水提质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短板,盯准污水管网建设、违法建筑和工厂污水直排偷排、重点河流综合整治等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集中力量攻坚突破,确保尽快见到成效。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分别于4月、5月赴深调研指导,省人大、省政协也先后赴深检查推动治水工作。其中,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调研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时表示,希望深圳能用两到三年时间初步解决茅洲河河水黑臭问题,为全国水环境治理工作带个好头。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在具体分工上,市治水提质指挥部把宣传引导、资金保障、规划土地、项目环评、交通协调、审计监督、技术方案及流域协调7个专项工作组投入正常运作,加快解决了立项、规划、环评、交通疏解、同步审计等方面的问题。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扎实推进治水提质工作。比如,市规划国土委健全土地出让前征求水务部门意见机制,有效解决了先建设、后治理问题。

又比如,市人居环境委充分利用按日连续处罚、限产停产、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手段,加强环保监管,源头控污取得显著成效;1~5月仅在茅洲河流域就出动执法人员14775人次,检查企业5448厂次,查处环保违法行为206宗。

各区已纷纷“动”了起来,各区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区指挥部及治水办,抓好任务落实。水务部门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契机,开展系列宣传,增强市民爱水、惜水、护水意识;建立三项挂牌督办公示制度,将36条黑臭河流、6485个入河排污口、171个内涝点治理计划和责任人向社会公布。

茅洲河一直被视为深圳治污的“老大难”,它半年的变化就非常明显。眼下,位于宝安区松岗街道的茅洲河流域中上游干流河段洋涌河水闸段,一到傍晚,经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市民在河道旁散步与运动。可就在今年年初,近似墨汁的黑臭水质让人实在难以靠近。

讲用心 治水频现良方良策

市民的亲身感受,其实就是最好的标尺,也是最好的成效。最受市民关注的深圳湾,半年来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小沙河三孔箱涵排污口,曾经污水横流,恶臭难闻。如今,水的颜色变成淡淡的松石绿,水变清了还常常能见到鱼虾。”对深圳湾治理一直很关注的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说,现在深圳湾的水质变好了,臭味也淡了。即便炎炎夏日,也只能闻到海的腥味。“水环境好了,鸟类多了,每天来拍照的市民更多。”

深圳湾水质一改半年前的黑臭。究其原因,有污水管网统筹治理的治本,还有采用超磁分离技术的大沙河口移动式污水处理装置出水稳定,一系列有效的组合拳,对改善深圳湾水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针对深圳湾的治理,深圳以全流域视角,从源头减污、管理控污、末端治污各个环节采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5月流域内深圳河、大沙河、新洲河等主要河流综合污染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8.4%、18.6%、32.4%。

除了深圳湾,茅洲河的底泥与污泥一直被视为是难以让河水变清的一大“顽疾”。可谁能想到,仅仅半年时间过去,经过新技术处理的底泥有了新变化,为解决河道清淤难题探出新路子。

梳理深圳湾、茅洲河改变的原因,治水过程中出现的良方良策很重要。以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治理为例,该河流在19世纪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水质逐渐恶化,鱼虾绝迹、臭气熏天。后来,伦敦方面强化技术研究,改变传统污水处理工艺,泰晤士河水质大为改善。

只要用心治水,总有办法。比如提高治水技术含量,成功引入北大、清华、中国水科院、中电建等12家国内一流科研、咨询机构,按照“理念先进、思路系统、技术适用、措施成熟”原则,开展九大流域治水总体规划。

比如攻坚黑臭水体,深圳已组建由39家国内一流水务机构组成的深圳治水技术联盟,针对最为紧迫的36条44段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研究明确了近远结合的治理原则,努力达到国家“水十条”考核要求;编制第一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汇编,提供了6项技术方案。

树信心 创新驱动攻克重点难点

深圳治水的关键是治污,而茅洲河却一直是出了名的“硬骨头”。究其原因,不仅受制于设施建设滞后,也面临着界河治理难以协调的问题。尽管如此,半年时间过去,茅洲河在变,而且在积极地变。目前,茅洲河中上游段水质已明显改善。茅洲河宝安片区综合整治46个子项目中已进场28个,1号污泥处理厂已投入试运行。

从半年的茅洲河治理实践来看,创新整治模式是关键。借助大型央企人才、技术、经验、资金等优势,采取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EPC)建设模式,将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6大类46个子项目整体打包招标,有效解决传统项目零敲碎打、审批周期偏长、责任主体缺失等问题。

创新投资管理是妙招。为确保茅洲河整治工程投资可控,采取以项目最高限价控投资规模,以项目总概算控建设规模,以造价站审核控支付额度,以市审计部门审计控最终规模,并由市审计局派驻专门小组对项目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由市水务局对各子工程技术方案进行审查把关,确保项目效益。

创新工作机制是破难题“利器”。宝安区建立“设计协调、管线迁改、问题处理、工作例会”四大协调机制,抽调业务骨干组建17个专项工作小组,由区相关部门“一把手”牵头,实行包干责任制,统筹推进征地拆迁、资金保障、规划用地等工作,形成了强大推力。

创新工作流程,是与时间赛跑。制定项目简化审批工作方案,各审批单位紧密围绕茅洲河治理目标,提前介入、联合办公、并联审批,审批时限压缩30%。采取提前备案方式,及时开展评估督导、测绘监理,加快征地拆迁进度。排水管网等市政工程实行同步报建、提前开工,建设部门采用提前介入方式开展质监、安监等监督管理。

创新项目管理,大大提高效率。聘请全过程造价咨询和检测、监测单位,采取1+1+4管理模式(政府+施工单位+监理、检测、造价咨询、监测),还引入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第三方工程管家,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管理,有效提高效率。

立恒心 治水成功还需练内功

治水能够一蹴而就吗?局部可以立竿见影,可整体却需练内功。

关注治水,实现碧水清流是最终目标,但实现这一结果却需系统工程的支撑。比如污水管网建设,今年计划实施108个项目,目前4个项目已完工,在建39个,建成196公里;比如河道综合整治,计划实施148个项目,在建45个项目;比如治污设施,年内要推进项目63个,已完工4项,在建10个项目;比如防洪排涝方面,今年计划完成102个内涝点整治工作,已按照进度要求完成39个。

看到这些,就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给治水多一些时间,让治水多一分积累。

治水是项综合工程,让深圳治水为难的并非只是技术、资金,还有其他因素。水务部门坦言,目前治水总体进度并不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征地拆迁。以茅洲河流域治理项目为例,宝安片区46个项目中,26个涉及征地拆迁,其中3项正常推进, 19项因征拆问题进度滞后,4项正在办理用地手续、暂不具备启动征地拆迁条件。

治水是难,但当立恒心。在一次治水会议上,马兴瑞书记的话一针见血——“有很多民生问题的确很难办,但不管有多困难、多棘手,只要想干、敢干,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消除黑涝,五年基本达标”。深圳已经立下治水军令状,亮决心,讲用心,树信心,立恒心。蓝天已是常态,碧水自然可期。

责任编辑:谢景春

 

上一篇:深圳将加大人才住房建设供应力度
下一篇:深圳前5月经济运行良好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