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报》实况报道一二·九运动
2015-12-31 08:34:42 作者:肖伊绯 来源:人民政协报

1935年12月12日,《立报》头版关于一二·九运动的现场通讯。

1935年,由日军策划的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一直在步步推进,中国主权正在遭受极大破坏。

1935年12月6日,北平(今北京,下同)学联召开代表会,通过并发表了《北平市学生联合会成立宣言》。随即,平津15所大中学校联合发出通电,要求政府讨伐汉奸殷汝耕,动员全国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就在这天,却又传来了在日本侵略者逼迫下将于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终于引爆平津各大中学校罢课风潮,抗议与声讨的人群汹涌而出。一二·九运动不可抑制地爆发了。

关于一二·九运动的情况,上海《立报》的相关报道十分密集。从12月10日开始,至12月中下旬,一直以相当大的篇幅,在跟踪报道平津地区乃至南京、上海的学生运动实况,为后世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记录。

《立报》12月10日头版的“评论”头条题为《大家起来》,明确表达了支持北平学生运动的立场,第一时间报道了北平学生运动。同时,当日《立报》第二版还刊出一则简讯,南京的各大中学校教职员也发表了宣言,声援北平学生运动。

面对南北两地师生的同时请愿,南京政府与北平当局并没有即刻做出回应。相反,日方则反应强烈,抗议中方“仇日”。《立报》12月11日的头版新闻报道,即将日本大使馆武官高桥的抗议登在了头条。对此,北平当局竟迅即做出了“侧面”回应——于当日即在北京大学等各大高校贴上官方布告,“劝学生安心上课,勿受蛊惑”,并称“如不听劝诫,鼓动罢课,即开除”。

《立报》12月12日头版再次刊出两篇“重磅”报道,一是“平学生拟再示威”简讯,二是由北平记者于12月10日寄至报社的一二·九当天的现场通讯稿,部分原文如下:

[本报北平特约通讯]九日北平的学生游行示威,是有预定计划的。燕京清华两大学的学生都是九日早七时卅分,就在校内集齐,预备坐长途汽车进城,与其他各校学生联合游行。但是长途汽车因为某种原因休息了。结果四百个燕京学生,与二百个清华学生乃徒步出发。

……两校学生到了高亮桥(今高梁桥—编者注),(距西直门约一里,为由两校赴西直门之孔道),已有警察及乘机器脚踏车带有机关枪之警车队,在此拟阻学生前进。经过一番冲突,数学生受轻伤,仍被冲过。九时一刻抵西直门,门已闭,由廿九军与警察把守。警察请学生派数代表入城,学生不允,必全部进城,遂僵持于城门门口。是时新华门前已集有数百请愿学生,其中三分之一为女学生,手持旗帜,高喊反对伪自治口号。闻清华燕京学生被阻城外,遂并要求放彼等入城。侯成出见无结果,学生乃结队西行,走向西单牌楼,目的是欲赴西直门开城放两校学生入内。

至西单,因有警察欲解散学生行列,又发生冲突。有少数受伤,并有人被逮捕。余则仍折向北进……乃又折而东向赴“辅仁”……沿途每过一学校,即唤学生出校参加,至下午一时半,学生已聚至千五百人,沿途行人围观,学生乃散放传单……沿途皆有警察骑车追随,维持秩序,并拟乘机予以解散,但无结果。

至王府井大街,因内一区警署在此,遂更增加警察,打算驱散学生使入西面各胡同,然仍无结果。于是就有一部警察在王府井大街南口,距中央饭店五十码之一自来水龙头上,接上救火喷水唧筒向学生身上喷水,阻学生前进。请愿学生中亦即有人向前夺取喷水唧筒,警察为免武器被夺,即解下腰间皮带向学生抽打。一阵混乱之后,警察学生多半已水淋淋,而街头亦变成小河,且霎时间人身与地下之水皆已结成薄冰,学生行列始散。此役又有少数学生受伤赴协和医院就诊,尚无受重伤者。

至在西直门外之清华燕京学生,下午二时与城外之中法大学孔德学院(该校在西直门阜成门之间)学生取得联络,遂分派学生二队拟偷入德胜门及阜成门。当局更下令将北平西北两面城门完全关闭。至下午三刻城外学生开会,始决定各归本校。清华燕京仍徒步走回,到校已六时半,天已全黑……(十日自北平)

事实上,在此之后,北平各大院校及中学学生罢课、游行、示威、讲演等各种救亡运动还在继续,南北各地的响应行动也日益增多,国内民众表达“团结抗日”,反对“华北自治”的呼声更日渐高涨。直到1935年年底,北平各大院校均未复课,一二·九运动还在向纵深发展。如上海《立报》这样有民族责任感的报刊,都纷纷对这些行动予以及时细致的报道,将这段历史一一记录在案。

今年是一二·九运动80周年,从这些旧报刊中考察历史细节,重回历史现场,一切历历在目。

责任编辑:叶纪训

 

上一篇:6位家人眼里的毛泽东:要求子女少说空话 夹着尾巴做人
下一篇:九一八事变前后建川美次的拙劣表演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