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毒校服”再现,请公共财政为校服“解毒”
2013-10-17 11:49:15 作者:洪乐风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继今年初上海的毒校服事件之后,近日,上海质监部门公布的抽查结果显示,抽检的30批次学生服产品中有7批次不合格,更有一款被检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看来,严把关双送检黑名单等系列整改举措,仍未澄清校服生产采购领域的透明度,远远算不上毒校服最好的解毒剂

应当承认,制度上的检讨、纪律上的纠风都不可缺,无论事出何因的企业黑心都该斥责。但是,回过头来审视每套一二百元的校服定价,不禁要问,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中,这样的价格是否过于低廉?倘若尽选优质原料生产,企业还有多大利润空间?就算实现了严格监管,会不会上演无利可图、无人接单的尴尬?

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实际上,正因普通校服价格偏低、利润淡薄,大企业基本都不愿意做,勉强接单的小企业也只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相反,一些民办学校、国际学校,校服定制不受物价部门限价约束,市场选择的余地较大,品质、品种也往往较优。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扭曲了供求关系呢?

其实,对国内大多数学校来说,低价校服通常都是无奈之选。之所以要求在校学生统一着装,目的是避免彼此攀比,缓和寒门学子的心理落差,所以通常按照中等标准定价制衣。然而,现实中还存在相当数量贫困家庭,中等标准的价格对其而言,仍然难以承受。正因此,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在校服定价问题上,常常处于两难困境,无奈之下也只能就低不就高。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种畸形的定价机制传导到一些无良企业,样式丑陋、工艺粗糙、甚至布料中毒就在所难免了。

企业要盈利,家长盼健康,学校有苦衷,破题之要还在理解校服的公共属性。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规范,另一方面又难于完全交由市场,校服一定意义上可视为准公共品,需要公共财政的对症解毒。显然,增加教育投入,适度补贴或减免税费,不仅可以调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还会改善校服质量、提升校服品质,让青春校园靓丽生色。而依托公共财政的集中采购、支付,也便于资金监管、质量检查,以及形成更为经济的规模效应

过去我们常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而今底子厚了,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增长,更该反思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更该忧虑教育资源失衡的分布。从免费师范生三元午餐,人们赞叹肯花钱了,也在关切怎样花好。教育乃千秋基业,在孩子身上多花钱、花好钱,才能托举国家民族的希望,装扮我们共同的未来。

上一篇:遏止科研腐败,制度重于“愤怒”
下一篇: “群众路线”不能变成“江湖路线”

推荐图片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