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量大面广,易发多发,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它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作为我省重要的农业县,西宁市湟中县农业人口众多,承接的涉农项目多,因此,也面临着防止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较大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湟中县从扎好制度的笼子、做好信息公开、建好廉政文化三方面着手,念好“严”、“明”、“化”这“三字经”,使基层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严”字经
——扎好制度的笼子,抓早抓小,营造“不敢腐”的环境
几个月前,西堡镇东两旗村党支部书记张志文还想不通,自己一心一意给村里办事,怎么倒背了个处分。
原来,2012年、2013年东两旗村修建村里的办公用房时缺乏资金,就由村民们捐款修建,而当时享受“两房”政策的农户“捐款”竟达36万多元,明显高于其他群众;2014年,该村还将33户低保户的13.16万元低保金用于村级道路硬化,这些都违反了国家政策。查明情况后,镇党委给予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以前,让享受低保、‘两房’政策的农户‘捐款’、擅自改变惠民项目资金用途等现象在湟中农村很普遍。东两旗村的书记和主任受到处分,警醒了很多村干部。现在,村干部们严格按照法律、政策和党章办事,确保国家惠民政策在基层不走样不缩水,真正落实到老百姓身上。”西堡镇党委书记陈付财说。
经过镇干部的教育,如今张志文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镇党委严格执纪,实际上对我们村干部也是一种保护。如果不抓严些,等出了大问题再抓就晚了。”
湟中县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努力建立完善长管长严机制,通过抓早抓小,及时消除潜在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2015年,湟中在全县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干部不作为不担当乱作为问题专项整治和村(社区)干部工作作风专项整治等活动,全年共受理信访举报问题线索227件,办结227件,办结率为100%,立案31件,给予党纪处分31人,给予政纪处分10人,追回违纪违规资金98.57万元,在基层形成了“不敢腐”的强大震慑力。
解决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仅要有动真碰硬的态度和手段,还要不断加强机制制度创新,建立起切实管用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省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模不断增加,与之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村级财务管理相对混乱,对随意使用、处理和变卖村级集体“三资”的情况难以实行有效监督, “换一茬干部,流失一批村集体资产”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湟中县加强制度创新,在西宁市首先建立“村财乡管村用”财务管理模式,县、乡分别设立了专门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监管服务中心,为全县各乡镇配备总共40名专职工作人员,对村集体财务统一由乡镇“三资”监管服务中心代记账、代管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收支两条线。还建立村集体资产资源台账,对资产的增加、处置,资源的出租、承包经营等实行动态管理。
上新庄镇黑城村党支部书记蔡生录说:“以前很多村的账就像一团乱麻。实行‘村财乡管村用’后,村里的‘三资’管理变得科学规范,群众对村干部的猜疑和不信任也大大减少。”
湟中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高文认为:“‘村财乡管村用’的推行,彻底解决了农村‘三资’管理底数不清、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增强了基层组织公信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明”字经
——以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防止基层干部暗箱操作,营造“不能腐”的环境
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往往是产生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温床,也是造成干群隔阂的重要原因。如何及时有效地公开村务、政务信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湟中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寻找新办法,探索新路子。
“嘀——嘀——”,西堡镇堡子村的甘生满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打开一看,是西堡镇41户群众被列入2月份的临时救助名单,他的名字也赫然在目。短信上还说,“如有异议请联系副镇长李小芹”,并提供了李小芹的手机号码。
以前,村务公开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群众不路过公示栏就看不到,刮一阵风、下一场雨后公告就没了踪影,村民无法及时有效地了解村务信息,这也给了一些想钻漏洞的村干部可乘之机——部分村的村务不公开或假公开,落实惠民政策时优亲厚友,对集体资产随意处理和变卖,损害了群众利益,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从今年元月开始,西堡镇建立短信平台,以发送手机短信的形式,向群众公布精准扶贫政策、贫困户名单、村级财务等信息。目前已发送短信1200多条。
如今,湟中县各乡村在坚持使用村务公开栏的同时,推广利用电话、微信平台、电子公开栏、触摸屏等多种形式定期公布村集体财务和惠民政策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尤其是手机短信和微信,村民无论外出打工还是在家务农都能随时收到,如有疑问还能及时询问村干部和乡镇干部,听取解释或提出建议,大大增加了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此外,湟中县委、县政府还印制了10万多册“惠民政策明白卡”,发放到全县每一个农户家中。其中收集了与本地农民有关的全部51项惠民政策,涵盖教育、卫生、就业、养老、生态等各个方面。明白卡上,惠民项目的名称、政策依据、保障对象、申请条件、补助标准、发放期限、发放网点等写得清清楚楚。这样,农户对自己能享受的惠民政策一目了然,既可以有效防止某些村干部以权谋私,也避免了群众对干部产生不必要的猜疑与误会,和谐了干群关系。
“化”字经
——以文“化”人,用曲艺等基层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廉政理念,营造“不想腐”的氛围
“路边的马莲三寸宽,天旱着叶叶儿卷了。当官了别把银钱贪,枷锁上给时晚了……”
2016年,土门关乡红岭村的二月二传统物资交流会上,观者如堵,湟中县廉政文化艺术团的“廉洁从政曲艺演出”正在这里举行。
河湟曲艺在湟中县这里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2014年,在县纪委的倡导下,县民间戏剧曲艺协会组织40名业余曲艺爱好者和花儿歌手,成立了湟中县廉政文化艺术团。这个艺术团每年要到各乡镇巡演20来场,以曲艺形式传播廉政文化。而湟中县民间戏剧曲艺协会所属的12个分会、237支曲艺队,更是经常性地在各自所在区域开展廉政文化演出活动。
“对干部的腐败行为,事后惩处固然必不可少,教育预防更为重要,运用文化手段进行廉政教育,能起到春风化雨、温润心灵、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高文说。
湟中县还邀请乡土曲艺人才和省上专家,先后创作了170多篇民间曲艺作品,出版和即将出版《廉政曲艺》、《唱廉政促和谐》等4本廉政曲艺作品集。
其中,以全国劳动模范、共和镇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的事迹创作的道情《劳模的心》,以土门关乡后沟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实行“三议三榜”,做到人正财清、群众满意的事迹创作的贤孝《后沟村的变化》,以反腐案例创作的平弦《贿选没有好下场》、打搅儿《危房压趴了》等曲艺作品,通过巡演被传播到全县的各个乡镇和村庄,优秀村干部清廉做事、造福村民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乡村干部学习的榜样,而那些落马的反面典型则为基层干部敲响了警钟。
“用民间曲艺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宣传廉政文化,基层干部群众更容易接受,能起到入耳入心、警钟长鸣的效果。”湟中县民间戏剧曲艺协会会长、土门关乡乡长党海云说。
古人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湟中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曲艺,如今因传播廉政理念、成风化人而绽放出夺目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