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正文
文化宫怎样才能有文化?
——西安市小寨文化宫的微电影探路之旅
2013-03-25 13:33:15 作者:毛浓曦 来源:工人日报

38日,两部微电影《拍客》、《传家宝》在西安郊区开始野外取景。这是西安市总小寨文化宫继去年首次拍摄微电影《弦板悠悠》之后的再度发力,也是小寨文化宫从战略上极力为文化宫“找回”文化,并希翼借此探路突围的一次崭新试步。

“文化宫一定要有文化,我们这次是在实践‘走出围墙办宫’的思路。”小寨文化宫主任周健说。

 

做点“有文化”的事

小寨文化宫堪称全国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的一个缩影。曾经,这座位于西安城南寸土寸金的商业核心区的文化宫热闹非凡,电影、秦腔、曲艺、体育等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是广大职工心里时常牵挂的文化消费之地。时至今日,还有相当多的中老年职工心中深藏着“小寨文化宫情结”。

但随着时代变迁,与全国诸多文化宫一样,小寨宫也不可遏制地衰落了。衰落的不是小寨宫寸土寸金的商业价值,而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发展,价值多元,特别是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的社会化、商业化、网络化、家庭化,人们有了更多、更好、更方便的选择,文化宫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一落千丈。

“那种传统的组织几个项目,大家一起玩玩,吹拉弹唱、影视录像等等,不行了,没人感兴趣了。”周健回忆。

曾经的车水马龙变成了门可罗雀,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有段时间,小寨宫也走上了所有文化宫都曾走过、有的至今仍欲罢不能的那条路——吃地盘。直接的吃法是出租房子,有的干脆把文化宫卖了;复杂一点的吃法是与开发商合作,建更多的房子,然后再出租,有的在此过程中陷入长期复杂纠纷。“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文化宫都走入了一个尴尬的困境,一无文化,二与工人无关。”

不过,作为西安市总八大文化宫的龙头,同时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宫,小寨宫始终有种不服输的精气神,这使他们在同样的困境中,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宫存在合法性的追寻。尤其是近几年,小寨宫进入寻求改造、基建阶段,这批人并没有坐等未来,而是在没有经费、没有场地、没有设备的困难中,仍然千方百计地做点“有文化”的事。

2009年,我们用租借的设备,拍了20集宣传劳模、先进的专题片《见证力量》;2010年到2012年,我们从租用的办公场地撤出来,用节约的3万元资金,与省、市电视台合作,拍了20多集《都市碎戏》、《狼人虎剧》(百姓自导自演的微型方言电视剧);我们还为一些单位拍了专题片、电视片等。”周健历数家珍。

最初,一些专题片、碎戏等几乎是在不具备拍摄、制作的条件下拍出来的。这些“放电影的”到了拍的现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该干啥。但是这些看起来很初级的片子,却凝聚了小寨宫的人心,更锻炼了队伍。这又成为这批喜欢“折腾”的人走得更远的阶梯。

 

从放电影到拍电影

谢斐以前是部队文艺兵,来到小寨宫后,赶上改造、基建。无事可做的他跟别人一起拍电视剧。有次在外取景,人家开始不让拍,后来听说他是小寨宫的,人家才态度转变。这件事触动了周健:“我们既有人才,又有小寨文化宫这张带‘文化’的牌子,我们自己为什么不拍呢?”

拍片子的另一个目的是给大家找个事做。“市总对我们在基建期的要求就是稳定队伍,不干事也没人说,但是如果不找点事做,职工在待遇低、要求尽早回迁的情况下,很难稳住。”小寨宫书记白改燕说。

几乎是一穷二白,小寨宫成立了影视制作中心。说是中心,实际上是在租用的居民楼中一个仅有4平方米的斗室,几台早已过时的编辑机一放,中间一张椅子,想再挤进第二个人都很困难。直到现在,凡是到过斗室的人,几乎没人相信小寨宫后来的碎戏、电视片、专题片都出自这里。

但是,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依靠从市总争取来的5万元,这帮“放电影的”更多地依靠一种“想证明我们能干成事”的强烈愿望,投入到“拍电视”中。“最困难时,我一个人连编带导,曾经一周吃住在办公室,连续几天几夜没睡觉。”谢斐回忆:“我们有意识地向专业靠拢,去北京学摄像,搞内部辅导,自己也在实拍中摸索,和大家一起提高。”

2011年,中心被陕西省电视台确定为拍都市碎戏的11家指定单位之一。

有了三年拍电视的铺垫,周健、白改燕、谢斐私人凑钱,带着这帮“放电影”的又做起了“拍电影”的梦——微电影《弦板悠悠》。

在小寨宫的“找回文化”、“走出围墙办宫”之旅中,此举多少有些鲤鱼跳龙门的意味。他们首次从陕西人艺等请来了5名专业演员,从西影厂请来了专业的摄像师、灯光师、录音师指导。前后20多天,拍了2000多个分镜头,最后用25分钟、400多个分镜头讲述了一个故事——皮影艺人及其弟子等在社会巨变的清冷坚守和随波逐流。文化宫13名职工全都上戏,更重要的是,他们抓住机会学如何拍电影。

春节前,《弦板悠悠》在市总机关试播,座无虚席;大年初三、初四,连续两次在陕西卫视播出,收视率位列前三。

 

小寨宫的文化梦

“电影梦”真的做起来了。陕西卫视将小寨文化宫职工影视制作中心列为华夏微电影制作基地。“现在我们正与陕西卫视谈,要签订一个包时段的合同,每周播出一部,也就是说,一年要制作60部微电影。”周健很兴奋:“这对我们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具有很强时代特征的新生事物,微电影不仅让小寨宫有了重新找回“文化”的感觉,而且有可能成为文化宫新的经济来源。“每拍一部微电影,陕西卫视支付十几万元费用,如果一年做到60部,可以实现毛收入500~600万元,相当于过去文化宫全年的总收入。”

围绕微电影,小寨宫多方寻求支持。而这种新生事物也有力打动了西安市总、陕西省总。陕西省职工戏剧家协会将为小寨宫创作剧本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小寨宫加快与西影厂合作,发展加盟性公司,以确保每年60部的制作量。“用三年时间,打好微电影这个基础,以后可以考虑投入数字电影、电视剧等。”周健认为,这样才能使今天的文化宫真正拥有文化,并且引领文化,从而为职工服务。

梦的翅膀展开飞翔。微电影的设备更新很快,退下来的设备不能浪费,结合工会组织文化活动的人才优势,他们想到了搞婚庆服务。“以服务职工为主,用低于市场的价格,让困难职工和农民工也可以为子女办场体面的婚礼。”

另外,利用拍摄微电影的现成条件,搞影视培训。“导演、摄像、演员等学了理论,马上就能进行实践。”

小寨宫一班人认定,影视、婚庆等是能代表新时期特点、有文化含量的事,还能体现工会为职工服务的要求。“我们想让人们看到,小寨宫有辉煌的过去,更有美好的未来。”周健满怀信心。

上一篇:医保免费该“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下一篇:技能人才为何出现断层?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