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正文
工业建筑遗产生机从何而来
2013-08-13 10:49:57 作者:赵亮 来源:工人日报

烟囱、厂房、码头,伴随着刻上时代烙印的轰鸣声在城市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渐行渐远……那段尘封的记忆流淌在一代人的心里,更成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肌理。如今,它们正在策划者与建筑师的妙手中,保存面貌,绽放异彩。

 

林洙女士在《建筑师梁思成》里曾经描写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领导人希望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对面都是烟囱的情节。的确,像烟囱这种看似平常的建筑物作为物质载体,见证了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随着时光的流逝, 曾经在我们生命中所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些事物也将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传之后世, 其中工业遗产无疑也是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记忆。

723~24日,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建筑遗产再利用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以及有关机构的代表,聚焦“建筑遗产再利用”这个主题,围绕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原则和方式、支持政策和管理模式、利益相关方的合作机制、社会效益及展望等四个主题,探寻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发展之路。

据介绍,目前内地的城镇化率已由20年前的20%提高到现在52.5%,建筑遗产保护的任务不仅繁重而且紧迫。与此同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76万多处,其中建筑类遗产总数达40万处,并且大量的工业建筑遗产尚未纳入。当前,工业遗产已成为业内热门的研究课题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

 

工业建筑遗产让城市性格更鲜明

工业社会时代距今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长期以来, 人们倾向于农业社会时代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 而对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则重视不够,甚至为了有限的商业利益, 不惜将一些优秀工业遗产遗弃或拆毁,使工业文明初期的见证和记忆永远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

在我国, 工业社会时代开始的时间更晚,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随着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对工业遗存在拆与保、遗弃与利用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碰撞。如“ 一五” 时期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 成为国家经济起步的先导。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人类巨大变革时期社会的日常生活,记录了普通劳动群众难以忘怀的人生, 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构成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

与会专家还指出,城市是在不断地新旧交替之中, 由基本上属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风貌而构成的, 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由于对自身遗产的忽视和放弃, 造成了城市形态、面貌和文化的趋同化,“千城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格局,形成了特殊的内在肌理和特质内涵, 因而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独立性格。如,英国伦敦著名的泰德现代艺术馆是由原本要被拆除的火力发电厂改建而成, 经过数年运营发展,不但成为了全世界吸引观众最多的美术馆之一, 同时带动泰晤士河南岸地区从贫困衰退的旧工业区走向富裕进取的文化繁荣地区。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们见证了工业景观所形成的无法替代的城市特色。而在国内,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就曾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和民族工业发展的杰出代表——南通是基于中国人自己的理念, 比较自觉地、有一定创造性地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而“ 中国近代第一城” 的提出和确立使南通的城市性格更加鲜明, 城市品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再利用与社会文化需求相结合

此次会议上,来自台湾的杨宏祥博士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他以华山文创园区及台中文创园区为案例,探讨了台湾在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方面的经验方法。两大文创园区的建筑群多为日据时期建造的工业遗产,是过去台湾制酒工厂所支撑民生经济的产业,因为面临全球化冲击及经营模式的改变导致部分地区的生产厂房停止运作或闲置。其中,台中文创园区发展以建筑、设计与艺术为主体,强化建筑与设计之专业领域,提升台湾中部成为亚洲创意设计产业。而华山文创园区则是一个由艺术人士介入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案例。除了一些前卫艺术展演外,还引入了设计、流行音乐等活动。施行以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的模式,打造成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旗舰基地。

时下,在建筑遗产的利用中存在着一些只为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的“不当”方式,特别是将国有建筑资产出租变为私人会所的现象层出不穷。而据国内外的资料调查显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作为商业性开发项目并不多见, 而更侧重于与社会文化需求相结合。除了如上述台湾的案例中将工业遗产建筑规划成为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外,还有很多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 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如美术馆、展览馆、社区文化中心等,使公众得以游览、观赏和娱乐。

“我国多个工业遗产丰富的地区。如上海、沈阳、青岛、苏州、无锡等地在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而且大都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造再利用,各具特色。”国家遗产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吕舟在接受采访时说。

例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为英德啤酒酿业公司于1903年投资建造,是中国第一家且持续经营至今的啤酒厂。目前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青岛啤酒百年前的老厂房、老设备之内投资2800万元建成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国内唯一的啤酒博物馆,集啤酒娱乐、购物、 餐饮为一体。而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沈阳铁西区,将具有时代记忆的工业建筑改建成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类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已于去年建设完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记录工人生活的工人村主题博物馆群则是一座真正社区化的博物馆,极具个性。

黄浦江两岸所孕育的丰富产业遗存资源,不仅在上海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深刻地影响着上海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如今,两岸超过50%的用地被转化为公共服务功能,历史工业仓储被崭新的现代化功能所取代。位于杨浦区秦皇岛路东侧的秦皇岛路码头于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成功地履行了园区外围世博水门的职能,亦成为受到周边市民欢迎的滨水公共空间。

这些保护工业遗产、复兴工业文化的成功范例在合理利用中为城市积淀丰富的历史底蕴, 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也为城市经济未来发展带来许多思考和启迪, 更能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法规、资金与公众意识成三大法宝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对工业遗存在拆与保、遗弃与利用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碰撞。就目前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记者采访到了国家遗产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吕舟。他认为,对于工业遗产这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文化遗产,情况比较特殊。现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在有关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不够明确和完善, 有待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充实。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传统工业城市,尚未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缺乏对工业遗产的总体评价。

还有专家表示,目前工业遗产的内容大部分都集中在潜在的国保单位名录中。目前针对工业建筑遗产,我们工作的重点主要还是放在价值评估上,相比于“再利用”,我们更倾向于强调工业遗产的“展示”,这也是文化遗产惠及民众的一项重要措施。

此外,吕舟还强调能够让工业遗产得以更好的保护,资金是一个大问题。除国家拨款支持外, 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奖励等手段对保护措施予以鼓励, 同时出台有利于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通过各种渠道, 筹集资金, 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经济文化政策, 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与此同时,提高公众参与保护与再利用的意识也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工业遗产将依然面临危险。比如,在一些专业性工业技术博物馆和工业遗产地举办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专题展览、讲座,在具有独特氛围的场所中向观众直接形象地展示相关工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历史贡献,使工业遗产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 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 起到更好的教育展示作用。
 

上一篇:喷泉“电老虎吃人”亟待法律的笼子
下一篇:公车零私用,“科技盯梢”刹住“车轮腐败”?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