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学》节选十八:岳美中医案选析
2016-03-17 15:43:43 作者:王忠 来源:《医案学》

21.jpg

作者按:浩翰之中医医案,承载了无数医家救人活命之术,蕴涵着多维的儒释道精髓,演奏出无穷的中医意象思维奇艺的华章。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今天,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医案之学显然富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岳美中(1900-1982),名钟秀,号锄云,河南滦县人,其主要学术思想如下:

注重经方运用。岳氏推崇仲景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故有“法崇仲圣思常沛,医学长沙自有真”之警句。主张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如《伤寒论》六经标题首揭“辨病脉证并治”等,熟记《伤寒》、《金匮》条文,临证结合自己的辨证体会灵活运用。

181.jpg

《岳美中医学文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主张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比如治疗结石,岳美中指出,凡体型壮实者,要把治疗重点放在祛除结石上。结石不移动者,应大胆行气破血。若形体虚衰,还应辅助以扶正药物,攻补兼施。治疗慢性脾胃病,砂仁、陈皮常用1.5克,一张中药处方常使用数月不做很大变动。

岳美中先生尤其注重经方的灵活运用,而经方的正确运用直接影响中医的临床疗效,因此,我们选择了岳氏应用经方且疗效极佳的医案,使我们在经方正确运用上有所提高。

案1:猪苓汤、石苇散治疗输尿管结石

施某某,男性,53岁,印尼华侨,于1962年4月16日初诊。

患者自述两个月前,开始右侧腰痛,尿血,经某某医院X线摄片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相当于第3腰椎之下缘处,有约0.5×0.5厘米之结石阴影,同年3月,又进行泌尿系统经脉造影,结石下移至骨盆腔,估计距离输尿管口约5厘米,因来求诊。疏以猪苓汤治之。处方: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12克,滑石18克,阿胶9克  水煎服。前方服14剂,小便血止,尿转短赤,仍腰痛。

一周前,腹部平片检查,结石位置未动,因改服下方:金钱草60克,滑石15克,石韦12克,冬葵子9克,海金沙12克,车前子12克,泽泻12克,茯苓9克,水煎服。上方服近20剂,结石排出,诸症消失而痊愈。——摘自《岳美中医学文集》

按语:输尿管结石的治疗一般包括:对症治疗、中药治疗、体外震波碎石与经内窥镜摘石、手术取石等。中医文献报道,当结石体积不甚大(直径小于0.5cm)时,中医药排除体内结石的临床效果较好。对于泌尿系统结石属于下焦湿热者,常用石韦散,猪苓汤等方剂,虽均重在清利,但其用法各不相同。如湿热蕴蓄膀胱,出现小便短赤,尿道灼热者,以石韦散为宜;若湿热踞于下焦,灼伤阴液,尿血者,苦寒清利之品非所宜,若勉为其用,必更伤阴液。此时应以猪苓汤治之。二苓甘平,泽泻、滑石甘寒,清利湿热而不伤阴,阿胶养血止血,而不碍清利。因此,用猪苓汤,迨血止阴复,而后再用石韦散加减收功。方剂必须辨证选用,恰如其分,方能奏效。

现代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主要分为湿热型、虚型、实型、气滞血瘀型;也由按物理检查,以部位上下分型的。根据不同类型分别施治,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湿热型选方为猪苓汤、石苇散;肾阴虚型选方钱乙六味地黄丸,肾阳虚型选方肾气丸;实型选方八正散,消疮饮;气滞血瘀型选方木香流气饮,血府逐瘀汤。

 

案2:都气丸加柴芍桂治低烧

郭某某,女性,40岁,于1973年6月17日初诊。

患者主诉3年来下午低烧,常达37.7℃~37.8℃,每到夜间两腿发麻,精神萎顿不振,经现代医学检查,原因未明,久治无效。切其脉细而稍数,左关稍弦,舌无苔略红,有阴虚肝阳旺现象,投予都气丸加柴、芍、桂作汤用,以滋肾调肝。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怀山药12克,丹皮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柴胡9克, 五味子6克,白芍9克,紫肉桂6克,7剂,水煎服,日一剂。

26日复诊,低烧下降至37℃,嘱再服前方十余剂,以巩固疗效。——摘自《岳美中医学文集》

按语:方中六味丸,系宗钱仲阳从《金匮》肾气丸减桂、附而成。《医方论》谓:“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此证下午低烧,夜间腿麻,为真阴亏损,又是女性,故以生地易熟地,入五味子成都气丸,以益气强阴,加柴胡疏理滞气,抑肝散火,益白芍以敛虚热护营阴,要点在加桂作反佐,使引火归原,以退久虚低烧。

低烧,西医往往难以找到病因,治则无法。中医论治,有能治好的,也有治不好的。岳美中教授认为中医治疗低烧者,要从阴阳、脾胃、肾、肺几个方面去抓。如阳虚之热,轻触肌肤觉灼热,重按之,则反觉不热。手背热是为阳虚;手心发热,是为阴虚。前额发热,多为外感;乙脑、流脑之类多为枕后发热;下午发热是肾阴虚。一些疾病如风湿、肺结核、慢性炎症、肿瘤等疾病临床中也表现出“低热”症状,建议临床诊治中,要注意相关现代疾病的鉴别诊断。

 

案3:桂枝加桂、理中加肉桂、吴萸治疗奔豚气

某某,女,70岁,于1973年4月16日初诊。

故乡老友娄某某的爱人,患呕吐腹痛一年余,患者自诉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于心下,苦闷“欲死”。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按主诉之症状,是所谓中医之奔豚气者,言其气如豕之奔上冲的形状,《金匮要略》谓得之惊发,惊发者,惊恐刺激之谓。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证。给予仲景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劈),水煎温服,日一剂。

二诊:4月30日二诊,共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1次呕吐。依原方加半夏9克、茯苓9克,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

三诊:5月13日第三次就诊,有时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是肝胃气上冲,改予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以温胃温肝,服后痊愈回乡。两月后函询未复发。——摘自《岳美中医学文集》

按语:有说此方应加肉桂,岳美中则用桂枝,结果取得满意的,这里一是根据《伤寒论》条文“……气从少腹上冲心……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果加肉桂,应云当加,不可云“更加”。二是根据《伤寒论》有“……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桂枝原治气上冲证,若加重其量,自可治气上冲甚欲作奔豚者无疑了。方剂用量,至关重要,于此可见。某一种药味,用量增加,不仅增大方剂的力量,且有时改变方剂的作用。桂枝汤原本治太阳中风,汗出,发热,恶风证;而仅加桂枝量后,则治奔豚气。因此医生在处方用量上,岂可掉以轻心。仲景所论的奔豚气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疾病,以患者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胸为特点,其状如猪之奔突,发作时恐惧莫名,甚至有濒死的感觉,但移时冲气渐平,即和常人无多差异。在西医学中很难找到与之近似的疾病,而临床时有所见。现代的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出现类似症状,可借鉴本治疗思路和方药。

 

上一篇:《医案学》节选十七:董建华医案选析
下一篇:《医案学》节选十九:王永炎教授医案选析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