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评论:国务院已布好开局 省市县须妙手收官
2013-11-08 21:34:12 作者:徐百柯 来源:中国政府网

11月1日的电视电话会议,是一篇“大文章”。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这样的行政体制改革核心举措,采取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一头在中南海,另一头在各地方分会场,这就像是一个隐喻:改革进程必须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不能容忍地方打“小算盘”,给简政放权的大局打折扣。

    国家治理在某种程度上如同书写文章,需有起承转合、前后衔接。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此次会议上所言:要做好政府改革这篇大文章,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上下贯通。

    目前,上篇开了个好头。或者说,改革连线的“这头”,中南海里,释放的信息清晰而强烈:新一届中央政府把转变职能作为第一件大事,目前已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简政放权成效不断显现,今年以来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了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这直接带来了当前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下,当然应该对改革连线的“那头”,即各地方政府的下篇,形成同样强烈的期许。好的行政格局下,中央政府提纲挈领,则各地纲举目张,达到源清流洁之效,各项举措“落地生根”,真正释放出改革红利;进而地方政府拿出主动性和勇气,在遵循中央政府思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践进行创新,为全局趟路,为全国积累经验——改革开放之初,南方特区“杀出一条血路”即是中央与地方合力的明证。

    然而坦率地说,某些时候“政令不出中南海”并非危言耸听。现实的行政格局下,确实有政令不畅的“堰塞湖”需要疏通,确实有地方“小算盘”、“小九九”需要遏止,也确实有“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的隐忧需要扭转。总之,克服拖延应付以及打折扣、搞变通,需要一番改革“好功夫”。

    此次电视电话会议,以周密的部署体现了这样的“功夫”。比如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明确要求:接好中央下放的审批事项,中央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市场和社会,不得截留;同时把地方本级该放的权力切实放下去、放到位,特别是对不符合法律规定、利用“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收费、罚款项目应一律取消。又比如对地方机构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严控地方政府机构编制总量,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这些部署的核心,在于建立一种行政规范和制度安排,使得地方不能截留全国改革大局的红利。7个半月前,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伊始,便与国民约法三章:因为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只能增,那就需要削减政府的开支,本届政府任期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样的政治承诺,显然出自对国家行政体系的一种清醒判断:近年来大幅增长的财政收入,本应是民生利好,让老百姓享受到实惠,但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被新增的臃肿机构和人员占用了,这就意味着,由纳税人供养的公职人员反而侵占了全体国民本该享有的改革红利。

    当时总理明言:对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11月1日的会议,既是重申这样的政治决心,也是一种严厉的督促。

    同时,此次会议部署又有鼓励地方创新的鲜明意味。比如规定,中央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调整。这显然是给了锐意改革者一柄“尚方宝剑”,以解除地方改革创新的上级掣肘与后顾之忧。

    李克强在会上最后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义无反顾。如今,国务院已昭示了自我革命的决心,也划定了自我革命的路径。这样的上篇,若得下篇相呼应,则可大书中国改革发展之文章。

上一篇:解决“办证难”须加大群众评议砝码
下一篇:读懂“免费医疗”热议背后的公众期待

推荐图片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