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河南宋基会雕像事件,水有多深?
2013-09-03 13:46:45 作者:王石川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72日,有媒体曝光造价1.2亿元的郑州宋庆龄雕像未完工即被拆除的消息,让舆论再次聚焦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以下简称河南宋基会)。河南宋基会曾因善款放贷等问题公信力受损,备受质疑。早在20119月,河南省统战部、民政厅等多部门宣布成立调查组介入调查河南宋基会善款放贷等问题,时隔两年仍未见有调查结果对外公布。

72日到82日,时间跨度整整一个月;若追溯以往,从20119月到现在也快两年了,但围绕在河南宋基会的种种疑云,仍然难以拨云见日。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常被用来形容烂尾新闻的特质。与一些烂尾新闻相比,河南宋基会事件堪称烂尾事件中的战斗机,显得更傲慢,也更顽固,真相仿佛成了遥不可及的传说。

只见调查,不见结果。20119月开始的调查,到现在没有下文。所谓的调查究竟是敷衍舆论的谎言,还是因事件过于复杂而导致调查进程难以推进?若是前者,则暴露出相关部门调而不查,这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极大地损害了党政部门的公信力;若是后者,亦应该如实公布调查进展,不能使调查有头无尾,或者一直在路上,永远没有终点。

耐人寻味的是,记者日前实地回访发现,针对巨资建设的宋庆龄雕像未完工又遭拆除,相关部门始终以仍在调查为由拒绝透露更多情况。仍在调查正在调查似乎成了万能回复,一句话就打发了记者和强烈关注该事件的公众。即便正在调查属实,调查组亦有责任披露目前已经调查出的结果,不能抱着拖一天是一天的疲沓思维。如果继续搪塞下去,人们就有理由怀疑所谓的正在调查根本就不存在,相关调查组涉嫌不作为。也许,对调查组也该进行调查了。

事实上,河南宋基会事件并不复杂。舆论关注的焦点基本上集中于四方面:一个公益机构哪来那么多钱建耗资不菲的宋庆龄雕像?该项目真是善款投资吗?巨型雕像为何能够未批先建?突如其来地建,又莫名其妙地拆,损失谁来埋单?回答这些问题,并不难,难的是相关部门不愿意回答,始终咬紧牙关,惜字如金。

回应舆论质疑,这是河南宋基会不容回避的责任。据民政部发布的《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规定:基金会开展公益资助项目,应当公布所开展的公益项目种类以及申请、评审程序。评审结束后,应当公布评审结果并通知申请人。公益资助项目完成后,应当公布有关的资金使用情况。在河南宋基会官网上,找不到关于雕像建造、拆除等项目情况介绍。如此藏着掖着,这样的基金会不是故意自损公信力吗?

回应舆论质疑,监管部门也责无旁贷。据河南宋基会官网介绍: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于1992l231日正式成立,在省委统战部的直接领导下,在省民政厅的具体帮助下,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指导下,积极履行公益机构职能。两年前,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就河南宋基会事件指示,迅速成立由省委统战部、省民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等有关单位组成调查组,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媒体所反映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但调查组为何不真诚地给公众一个起码的交代?

推诿拖拉,不是明智之举。越推拖,越让人怀疑其中的水很深,更有廓清的必要;越推拖,也必然让相关部门的公信力流失或者变得污浊不堪。中纪委原书记吴官正在其《闲来笔潭》谈到,一次,梦见有人议论我:吴官正这个黑皮,不知海里的水有多深,不知人心难测。我辩解说:脸黑不是我的过错,虽不知水深几何,但再深也有底。虽不知人们心中想什么,但知道人民心中有杆公平秤。诚然,河南宋基会雕像事件,水再深也有底,能不能水落石出,就看相关部门愿不愿意调查,有没有责任打捞;人民心中有杆公平秤,真相一日不明,公众就不会罢休,也会对相关部门作出评判。
 

上一篇:“汽车减排”需要凝聚行动合力
下一篇:涉性报道不能只顾成年人的亢奋消费

推荐图片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