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只有公开治得了职务消费腐败
2013-08-16 08:34:59 作者:邓海建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当家却不怕柴米贵”,职务开支花钱如流水。记者日前在北京、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调研发现,部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出现挥金如土现象,职务消费演变成“不落腰包的腐败”,不当职务消费像一个“黑洞”吞噬着国家财富,引起群众不满。
合理的职务消费是公共服务应当承担的行政成本,但成本一旦越界,恐怕不能称为“不落腰包的腐败”、而应该是不折不扣的权力腐败。因为,五星级的饭店、头等舱的航班,是权力者奢靡享受的服务内容,既然大肆宴请可以称为“舌尖上的腐败”,职务享受当然也是腐败的表现形式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从性质上对过度职务消费有清醒的认识,反腐的“零容忍”才会有边界清晰的逻辑前提。
职务消费腐败到了什么程度?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有的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有的经济发达的地市要100万元以上。许多基层干部反映,这只是职务消费的基本数额,这一级的副职一般至少配三辆车:轿车、越野车、商务车,加上公车私用等,仅领导用车的浪费就非常惊人。更有甚者,一人当官,全家享受。眼下,距离2013年末不足5个月,全国仅有18个省份公布了本级政府“三公”。从查询的数据看,包括北京、上海等省份在内,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总额多为5亿至10亿元。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曾指出,从1978年到2005年的二十多年里,我国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增长了140多倍,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也从4%上升到了24%。试想,如果职务消费能在三公支出中“减肥成功”,天价三公支出的数字恐怕也会瘦身不少。
过度职务消费不仅成为财政不能承受之重,更成为“四风”肆虐的典型代表——蚕食政府公信,挤压民生成本。而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只有两个:一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同食品安全整治一样,首先得公开职务消费的内容与标准。事实上,早在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的李金华透露,为遏制官员滥用公款,铺张浪费,国家将出台官员职务消费标准,各级官员可使用的公款数额、公款用途,都将有定性标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并未见具体的消费标准出台。没有标准可依,职务消费就成了一把手自说自话的私人游戏。
二是公开职务消费的预算总额及决算细项。2011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三公”经费。从今年省级政府预算公开的情况看,相比许多中央部门公布的包含出国人次团组、公车数量等信息的“三公”,省级政府的“三公”普遍较为粗略。有的省份只公布了本级政府“三公”各项的总数,甚至没有说明,公众也难以由一个数字看出“三公”究竟是高是低,合理还是不合理。这样的预算公布法则,再加上预算外收入(小金库)在各地确有存在,过度职务消费如“牛栏关猫”。历史一再证明,管好“钱袋子”,就少些“败家子”。
在全国上下厉行节约的时候,职务消费腐败无疑是权力失范的恶例。唯有冀望公开的制度,才能真正将过度职务消费纠偏过来。

上一篇:要警惕西方“普世价值”的政治陷阱
下一篇:人民日报:安倍切记拜鬼被吸阳气 不治而亡

推荐图片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