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秘书 温暖乡亲——省直部门驻村干部帮扶万山区发展
2016-01-12 10:58:34 作者:金婉秋 来源:多彩贵州网-贵州日报

2015年,省直部门挂帮铜仁市万山区的干部到各自联系村后,迅速转换角色,当好脱贫攻坚的新生力量,成为温暖群众的“贴心秘书”。

发展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

“‘等’要不得,要主动谋出路;‘跟’行不通,要尝试新方法。”这句话,贵州储备局驻万山区敖寨乡瓮背村干部刘晋文常挂在嘴边。

到瓮背村驻村后,刘晋文发现村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村民们守着“金山银山”却致富无门。为使自然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刘晋文多次与乡、村干部、村民代表讨论发展思路。结合大家的意见建议,最终决定,鼓励大家利用气候、土壤、水资源等优越生态条件,大力发展苗圃、蔬菜、葡萄、马铃薯等绿色产业。

刘晋文请来专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引导村民在选择优良品种、推广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试验田和生产科技示范基地,进行优质品种相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

不少农户遇到了资金短缺问题,刘晋文跑资金、争项目,通过与区扶贫办协调,为蔬菜大棚种植户杨胜平向区扶贫办申请到了5万元帮扶款;为养殖大户杨胜良、杨胜万向区扶贫办各申请到7000元的帮扶款。

帮群众脱贫要会“造血”

“扶贫工作要‘输血’更要‘造血’,要扶贫更要扶智,只有把工作重心放在选准发展路子、打造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素质上,才能扶到点子上、帮到关键处。”省文物局驻万山区黄道乡黄溪村干部袁炜说。

黄溪村是一个贫困村,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村民们仅靠自家的几头牛、几只羊和几亩地维持生计。

没有养殖经验的村民罗仁好2014年开始养鱼,随着鱼苗长大,购买饲料的费用越来越紧张。袁炜知道后,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请教专家,得知家禽的粪便可以作为喂鱼的天然饲料,于是引导罗仁好实施“套养”模式。

现在,罗仁好不光解决了鱼饲料的问题,“水下养鱼,水上养鹅”的立体养殖模式让他的养殖基地越做越好。谈起当时的情景,罗仁好感慨地说:“幸亏有驻村干部小袁,现在我才成了第一个家庭农场主,下一步还要带动有养殖意愿的村民一起发展,成立一个专业养殖合作社。”

群众的精神需求同样重要

“到基层工作不仅要想办法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活,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还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他们的幸福感提高了,生活就和谐了。”省文物局驻万山区高楼坪乡龙田村干部陈钦说。

为帮助困难户解决燃眉之急,陈钦在本单位协调1870元向龙田村及周边各村20户特别贫困户送去了慰问金及米、油等物资。当他得知村民彭金花家中十分贫困导致孙子无法继续完成学业时,陈钦为他家协调到1200元作为助学金,并表示会继续对其进行帮扶。

在与群众交谈中,陈钦了解到龙田村群众的业余生活很枯燥,希望组建一支文艺队。为实现这个愿望,陈钦向区文广局申请了一套音响设备,向区政协协调到1万元购买文艺队服装和乐器设备。音响、乐器等物资全部到位后,热爱文艺的群众每天吃完晚饭后在空旷的坝子里跳广场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上一篇:陈敏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下一篇:贵州省政协十一届第30次主席会议举行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