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正文
全国砍掉13万个“协调机构”
足疗保健、西瓜办、馒头办、生猪办……地方“奇葩”领导小组频现
2014-10-23 10:52:01 作者:编辑 来源:南方日报
足疗保健、西瓜办、馒头办、生猪办……地方“奇葩”领导小组频现
全国砍掉13万个“协调机构”
据新华社电 命名五花八门——领导小组、协调小组、委员会、指挥部、办公室;时间自主掌控——常设型、阶段型、临时型;涵盖行业广泛——足疗保健、铲除豚草、西瓜办、馒头办、生猪办……“协调机构”过多、过滥令人瞠目。
地方层面到底有多少个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据了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国一次性减少13万余个。
领导小组成“万能钥匙”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省区减少各类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成效显著”,仅湖南减少1.3万余个,江苏、内蒙古分别减少8472个和8081个。
这些机构名目繁多,涉及行业更五花八门:陕西省某市多年前甚至成立“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在成立之初就广受争议,最终销声匿迹。更别说曾引发讨论热潮的馒头办、西瓜办、“禁止午间饮酒办公室”,奇葩频现。
遇事先开会,开会先成立“小组”。业内人士介绍,领导小组的设置,地方政府掌握的灵活性更大,几乎成为应急的“万能钥匙”。命名长也成常见现象,部分长达几十字的机构甚至被网友吐槽“章都刻不下”。
例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神农溪旅游景区国家5A级新旅游项目开发区景区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景区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称,超过60个字。
其实针对性的清理已非首次。安徽亳州早年就一次性撤销109个市级“领导小组”,被称作挖掉“文山”之根,截断“会海”之源,可是近年来一些新的领导小组又“雨后春笋”般重来。
许多小组沦为“纸上机构”
一些“领导小组”本意是为了就某项专门性的工作进行“协调”,却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异化为公共权力的又一次“推诿”。
“牵头部门‘兼职搞副业’,成员单位‘心不在焉’,会议通常是带个本子‘点人头’。”河南一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坦言,本来日常就能解决,却需要领导小组讨论。出台一项规定,十几个单位会签,时间就更难控制了。
上马虽容易,领导大笔一挥即可成立,但一些小组在成立后却陷入“沉睡”,成为“僵尸机构”,清理仍非常困难。
“一些地方政府,对自身到底设了多少个领导小组都说不清楚。”南开大学讲师周望说,实际上许多领导小组都是“纸上机构”。从发文件成立,到发文件撤销,其间可能从未正式“领导”或“协调”过。
“人随事走”需纳入法治
“虽然不少领导小组成员兼职,但却容易造成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扯皮多,降低行政效率。”周望说,“协调”事倍功半,暴露出权力运行混乱、职责不清。
上海交通大学行政管理系教授樊博认为,“有领导好办事”的惯性思维,短期看是重视,长期看会形成“懒政”惯性,结果是“不发文不研究,不开会不落实”。
樊博认为,现代政府是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涉及比较复杂或重大、跨区域的问题可设立相关“协调机构”,其他要慎之,防止冗员。
部门若都守土有责、尽心尽责,就无需成立徒有虚名的“领导小组”。要坚决精简,真正做到“权随事设、责随事定、人随事走”。
 
责任编辑:叶纪训

上一篇:全国7162名党员干部参赌涉赌被查处 官赌成利益输送潜规则
下一篇:网购包装浪费 电商一周的纸箱回收率达15%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