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基层党员站出来 助村民发展经济稳人心
2015-03-09 10:32:36 作者:龙丹梅 来源:重庆日报

3年半前,綦江区中峰镇领导班子换届交接,数十名群众聚集在镇政府门口吵吵嚷嚷,要求解决问题。

3年半后,同样是这群人,却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前来吵闹,而是对政府竖起了大拇指。他们中的不少人还主动为镇里的特色效益农业园项目流转了自家的土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峰镇以基层党建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加强经济发展,真正挽回了民心,稳住了人心。

靠基层党员化解群众心结

中峰镇是地处綦江西北边界的山区镇,仅1.7万人。以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群众不满,镇里工作开展也不顺利,2011年该镇名列綦江区综合目标考核倒数第一。

怎样改变这种局面?镇党委将目光锁定到镇里558名基层党员身上。

2012年初,镇党委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党员每季度向党组织汇报一次思想、每年提一个建议、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尽力帮扶一户家庭以及至少帮助一名比自己困难的群众或党员。

就这样,558名基层党员开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基层党员的帮助带动下,村民冯永林从一个不肯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变成了尊老敬老的模范。

老冯,你不给儿子做个好榜样,不怕今后儿子不肯给你养老吗?”从前年起,村党支部安排了几名党员,经常上门跟冯永林拉家常,做工作。去的次数多了,老冯也变了,他开始主动照顾村里的百岁老人何忠模,还经常在赶场时骑着三轮车免费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

据统计,“五个一”活动实施以来,中峰镇的党员向党组织提意见建议共计256条,办好事实事769件次,帮助群众及比自己困难的党员475人次,帮助农村党员致富增收82户。

靠“一老一小”工作增强凝聚力

近日,87岁的新庄村村民张吉琴非要加入新庄村老协会,理由只有两个:入会有事儿做,能讲理。

张吉琴的儿女、孙子都外出打工了,平常在家只能带带小孩、做点农活。见到加入老协会后有人组织跳坝坝舞、锻炼身体,农闲时还能参加知识讲座,张吉琴便动了心。

在中峰镇,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70%以上是老人和小孩。镇党委认为,只要抓好了“一老一小”两件事儿,就抓住了农村稳定的“牛鼻子”。

于是,中峰镇将涉及“一老一小”工作的老龄委、老体协、老协会和关工委整合成一套班子,在村居建立工作机构,由镇村选举有声望、有威信的老党员干部担任负责人。老协会开展文艺活动,举办讲座宣讲方针政策、防范调解矛盾纠纷、关爱留守儿童等。

去年,中峰镇对罗(家)中(峰)公路进行硬化,涉及到板桥村和白峰村部分村民的土地问题。两个村的老协会组织数十名会员参与纠纷调解,很快做通了村民们的工作。

目前,该镇老协会会员已达1800余人,占全镇老年人的52%左右,老年组织成了党委、政府的好帮手。

靠经济发展稳住人心

但要真正稳住人心,还得靠发展经济。

据介绍,中峰镇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农业有中峰紫薯、蟠龙蜂蜜两大品牌。其中,板桥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园区是中峰镇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之一。该项目2012年启动,截至去年底,该项目已引进5户企业,流转土地近千亩,没出现一起扯皮事件。

以前,板桥群松林社农民刘德强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要跟人吵半天。去年,他将自家2亩土地以每年每亩300斤水稻的价格流转给一家农业企业,却没有提出任何增加流转费用的要求。

日子好过了,谁愿意扯皮?”刘德强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费用一年约800元,自己在附近打工每年有7000多元,还能照顾家人,一举两得。

人心拢了,镇上得以顺利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几年,镇上建起了农贸市场、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厂、新车站和广场。此外,布局在中峰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大(I)型重点项目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也顺利推进。

2013年,中峰镇已从过去的全区目标考核倒数第一跃居前十名。

上一篇:张国清:增强“五种意识”全面深化改革
下一篇:张德江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在法治下推进改革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