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报告会”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
2016-09-14 09:32:18 作者:许旸 来源:文汇报

今天为什么重温长征?回首这一人类壮举,我们清晰地看到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昨天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报告会”上,著名作家、《长征》作者王树增深刻地解读了“长征精神”。在他看来,如今纪念长征,是呼唤英雄主义的回归。长征不只是艰辛的跋涉,更是精神的凝聚、思想的生长,鼓舞着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报告会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上海警备区政治部等主办。

王树增直言,当下有些人的精神强度不够,“缺钙”比较厉害,而长征所折射的精神力量提醒人们:到了人生的关键时刻,英雄主义气质能助人克服看似难以渡过的难关,希望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多些阳刚之气。

长征是共产党人创造的英雄主义奇迹”

回望长征那段硝烟四起的峥嵘岁月,共产党人一次次在绝境中突围、在巨创中重生,一次次进行严峻的自我纠正与修复。长征考验了红军的信仰和意志,锤炼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和军事智慧,并最终促使中共形成高度团结,独立自主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我们共产党人的生命力是不可思议的。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投入激烈战斗,其英勇顽强举世无双。可以说,长征是共产党人创造的英雄主义奇迹。”王树增说,中央红军在长征出发时有12位师长,征途当中3死9伤。长征刚开始,时任师长的余秋里在贵州一次战斗中被子弹打伤胳膊。

那时部队正在突围,既没有药品,也不可能坐下来疗伤,余秋里只能用绳子把伤胳膊捆在身上奔跑。3天后敌情缓解,余秋里解开绳子,胳膊就这样生生掉下来,伤口处严重溃烂。”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王树增还谈到了独臂将军贺炳炎。从湖南向云南行进途中,红军遭到阻击,战斗最激烈时,警卫员喊:“师长,你负伤了!”贺炳炎不高兴,说喊什么喊,低头一看,自己半个身子都红了,一条胳膊受了伤。战斗结束后,贺龙问卫生队长贺炳炎的命能否保住,卫生队长说把胳膊锯了,兴许能保住性命。当时,红军在小村子的打麦场架起一口大锅,煮了两根村民锯大木板的锯条,权当消毒。卫生队长和卫生员们把贺师长捆在凳子上,什么麻药也没有,就锯了下去。贺龙当时都不敢看,锯完了才回过头。以后的长征路上,贺龙每次做战斗动员时,都会从怀里掏出手绢打开说:“同志们,这里面是你们师长的骨头渣!”

别让‘浪漫化’消解了长征的悲壮”

王树增说,其实,长征历程远没有今天的年轻人想象的那么“浪漫化”,它是一场场对人的忍耐力的严峻考验。雪山草地,茫茫高山,绝大部分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其间所经历的苦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分析说,在严酷的敌我关系的考验下,长征是一种流动状态,始终处于行军、突围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后勤补给从哪里来?敌我力量对比如此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鲜有这样的实例。”

王树增以长征中最严酷的湘江战役为例说:“上游河面很窄,冬天时可以涉水而过。我多次去勘察战场,难以想象那条小小的湘江能倒下数万人之多———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万余人,过了湘江只剩下3万多。”王树增说,10年前,他曾在湘江附近的农村碰到一位老汉,就问老人知不知道这儿曾打过仗。老人说,当时他还是个小男孩,炮火纷飞时,他和村民跑得远远的,根本不敢看。直到战争结束才回来瞅一眼,只记得那条江是灰色的。“老人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当时的红军军装就是灰色的,可见江面上漂满了尸体。”王树增说,当地俗语“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足见当时战况之惨烈。

湘江战役中,师长陈树湘率领的34师负责后卫,承受着最无情的炮火。为保证大部队过湘江,陈树湘带兵死守阵地。大部队终于幸存,34师却遭重重包围,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最后时刻,陈树湘负伤被捕。“当时湖南军阀头子何键给前线湘军将领发电报,命令把这个红军师长活着押到长沙来!”于是,湘军官兵连夜抬着陈树湘行走在小道上。突然,后边抬担架的士兵感觉踩着什么差点滑倒。原来,陈树湘师长躺在担架上,用手撕开腹部伤口,把肠子掏出来扭断,宁可亲手了结生命,也绝不落入敌军之手。牺牲时,年仅29岁,被当地百姓称为“断肠英雄”。

同志们算算看,世界上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部队吗?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岁至18岁战士至少占40%。这对当下年轻人难道不是一种激励吗?”王树增说,读懂了长征,就会明白人类精神的不屈是何等伟大,明白生命为什么历经艰险仍能拥有快乐和自信。“当一个人把个体命运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更加广阔,没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

上一篇:上海举行推进杜会组织党建工作座谈会 应勇讲话
下一篇:上海1.6万余名警力 中秋小长假上街巡逻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