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硬科技”墙基 引领西部追赶超越
2017-06-27 08:35:12 作者:王飞 米磊 来源:西部网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跻身全球第二位。但成就辉煌的同时,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代价。如何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稳健的续航动力,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路线图已经清晰,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纵观世界历史,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从哪里迸发,经济发展制高点和区域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还没有实现全面突围,在相当多领域仍然缺少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习总书记还用砌墙盖房子作喻:“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因此,在核心技术上追赶超越进而掌握先机,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坚实墙基,已刻不容缓。

一、“硬科技”的发展现状及竞争趋势

对于我国科技创新亟需突破的核心技术,当下有一个非常妥切易懂的提法——“硬科技”,即所谓比高科技还要高的技术。2016年6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十二五”科技成果展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创星展台时,“硬科技”概念提出者米磊博士向总理解释了“硬科技”。“硬科技”是以航空航天、光子芯片、新材料、基因技术、脑科学、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具有高门槛、难以被复制和模仿,需要五到十年以上的积累才能形成。“硬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标尺,也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

(一)“硬科技”是国家间“硬实力”竞逐的决胜之地

为更好地阐释和解读“硬科技”,可以将通常关于“硬”和“软”的理解平移过来。硬是基础、是根本,软是方法、是手段,硬和软相互依存、相互需要,交替推动科技的创新突破。在当今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的背景下,短时间内就造就了一批市值超高的企业,如Google、Facebook等,但是其爆发的基础离不开芯片和光纤通信等硬件技术的率先突破。因此,与互联网虚拟世界有别,“硬科技”更加专注于核心和原创技术构成的物理世界,这体现了国家“硬实力”之所在,是国际竞争的真正沙场。

当前,也有一些国家提出了“软实力”、“巧实力”,但从历史发展看,商业等模式创新往往只能让一个国家引领一时之风骚,而决胜之地必然是国家的“硬实力”。当今世界互联网十强企业,中国虽已占据四席,但“命门”却并不在自己手中,核心技术、元器件、供应链等严重依赖国外,一旦“断供”,就很难持续。

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各国争相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据《华尔街日报》的一项统计,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为猛烈的2008年第四季度,在除汽车和医药企业外的美国28家大企业中,虽然当季收入同比下降了7.7%,但研发费用只下降了0.7%。其中,微软、IBM、波音、杜邦、卡特彼勒等许多巨头企业的研发支出还出现了明显增长。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正在改写全球科技创新版图。据《2016世界知识产权指标》年度报告,2015年全球专利申请数量增长7.8%;中国专利申请量增长了18.7%,达到110.2万件,成为首个年度申请量超百万的国家,占全球总量近40%,超过美国与日本之和,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同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也首次跻身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25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硬科技”应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先行军。

(二)我国科技创新需从“硬科技”突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我们认为,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要强化战略导向,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布局,选取若干“硬科技”领域进行突围。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培养发展高端制造业,核心是抢占尖端科技的制高点。以美国为例,谷歌、通用电气、卡特比勒、英特尔等大公司公布了将部分高端制造业务回迁的计划。与之相应的,是天量的研发投入。有学者说“人类近几十年来在比特世界的进步很大,在原子层面的进步很小。”嗅觉灵敏的国际风投大佬已将目光转向了“硬科技”打底的高端制造领域。号称从来不投实体经济的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斥资372亿美金收购了航空零部件以及能源生产设备制造商精密机件公司(PrecisionCastparts),成为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软银集团抛售了100亿美元阿里巴巴股票,“中国制造2025”,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并花费310亿美元收购了全球最大的移动芯片设计商ARM(AdvancedRISCMachines)。

在国内,围绕“硬科技”发展,科技界和学术界也投入了空前的关注,“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结束”、“科学家的创业机会来临”“、中国必然会在硬科技领域领跑全球”成为热议话题,有关“硬科技”创新联盟、论坛等纷纷成立。大量投资基金在无人机、人工智能、VR/AR等领域展开部署。再从企业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十二五”期间保持了专利拥有量年均50%以上的增速,截至2015年底已拥有专利1万多件,涉及航天防务、商业航天、自主可控信息、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华为公司预计2016年销售收入达到52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2%,进入全球500强前75名,增速居全球千亿规模企业第一。华为成绩的背后,要看到其研发投入居国内第一,超过了百度阿里腾讯三家之和,世界排名第八,超过了苹果公司,在壁垒森森的通信领域率先实现了突破。

从“硬科技”领域实现突围,将成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部署。国家制定的科技面向2030年的长远战略中,决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正是瞄准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的高地。

(三)“硬科技”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强大内生驱动

在刚刚闭幕的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压仓石”的实体经济,正受到来自国内国外多方面的考验和挑战。

从国内看,人口红利正在衰减。中国社科院蔡昉教授提出中国是否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的命题。数据显示,中国从2012年起劳动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到目前16至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减少1500万人。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给条件的变化显著推高了我国的劳动成本,削弱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再从国际看,全球化的红利也在衰减,不仅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在上升,以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计划为代表的制造业升级,也给我们带来巨大挑战。有学者提出,不久之后“美国制造”就可能比“中国制造”的成本更低。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他指出,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我们认为,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硬科技”所涵盖的科技领域与“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相一致,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方向相一致。同时,凝神静气发展“硬科技”,也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一致。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处于科技金字塔上层的“硬科技”,将成为这一战略的核心环节。

二、“硬科技”在西部地区砥砺前行

过去因为区位、政策等要素的差异,西部地区未能涌现出诸如腾讯、阿里巴巴等领先的互联网企业。然而,西部地区仍然聚集了大量的科研院所、高校集群,以及众多的军工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资源。以陕西为例,“十二五”期间具有陕西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形成,助力“神十飞天”、“嫦娥探月”、“蛟龙下水”等国家工程。可以说,西部地区完全具备在国内科技创新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实力和能力。刚刚通过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西部地区要依靠改革、开放和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因此,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将科技创新作为西部承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围绕“硬科技”砥砺奋进,将有力助推西部崛起,实现追赶超越的目标。

(一)科技资源优势稳居全国前列

“十二五”期间,陕西各类科研机构达到1176家,各类高等院校116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入网仪器设备总量超过8000套;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成为首批15个国家创新中心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牵头组建的“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组建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在陕两院院士64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7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32人。2015年,陕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九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七位,万人科技论文数居全国第四位,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居全国第三位,技术交易额突破720亿元、居全国第四位,R&D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第八位。

(二)园区、基地和平台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陕西国家级高新区总数已达7个,西咸新区成为国家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陕西科技控股集团、陕西稀有金属科工集团成功组建,西安交大科技创新港、西安光机所光电产业园建设顺利推进,中兴通讯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落户陕西。陕西省已经形成了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三位一体、母体控股、股权激励、资本运作”和西安光机所“开放办所、专业孵化、择机退出、创业生态”的创新模式(简称“一院一所模式”),成为全国范例。“一院一所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实现了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和保持院所创新动力的双赢。西安光机所还成立了国内首个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投资孵化平台——中科创星,截至目前已经投资孵化了130多家“硬科技”企业,包括人工智能、光子制造、航空航天等多个科技前沿领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光机所时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面向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努力多出创新成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

(三)航天、军工、人工智能、通讯、光子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走在了国内前沿

在航空航天领域,航天九院771所研制的中央处理单元,保障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航天员和地面间的数据传输。航天六院承担着两发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空间实验室、飞船上各种主推力及姿、轨控发动机、热控分系统及生命保障系统泵阀等动力系统的研制任务。九天微星利用太阳同步低轨(600—800公里高度)小型通信卫星或星座(卫星群)组成空间动态链路,实现高速通信太空网络。在人工智能领域,驭势科技依靠双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嵌入式高性能服务器等零部件实现无人驾驶。在光子制造领域,奇芯光电自主研发了全球唯一高折射率差、低损耗、低成本及三维大规模光电子集成技术,多功能、多通道光通讯核心器件,实现了超大容量、超高密度光传输。在工业技术领域,陕鼓动力攻克了高效节能特大型轴流压缩机和TRT装置的核心技术,大型能量回收透平机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为国内外首创;华电集团启动建设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使我国煤制芳烃大型产业链基本成型。在生物医疗领域,西北大学“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生产方法”荣获2016年中国专利金奖;西安新通药物的肝靶向化学1.1类新药甲磺酸帕拉德福韦,成为世界首个乙肝靶向治疗新药。目前,陕西已超前部署多项重大前沿技术,成立北斗、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多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硬措施”,推动这些前沿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四)创新推动“硬科技”小镇建设

2016年12月,全国首个“硬科技”小镇在陕西西咸新区揭牌。西咸新区地处丝绸之路核心,“一带一路”陆上起点,以新的城市发展理念集聚优质资源,引领大西安地区发展。目前,西咸新区已经聚集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无人机、大疆无人机、中科创星、中航工业、赛迪研究院以及新型材料、生物医学等一批“硬科技”企业。“硬科技”小镇将进一步整合“硬科技”资源,吸引优势科技、人才、企业汇聚西咸,建立长期和深层次的合作,针对核心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完整的“硬科技”领域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以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技术标准、信息共享、知识产权等公共平台,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形成“硬科技”产业化体系;打造“硬科技”产业集群和创业雨林生态,推动产业集聚和围绕科技创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硬科技”小镇的建设,是西咸新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的重大举措,其目标是做中国“硬科技”产业孵化的聚集区、科技创新驱动的加速器、西部地区发展的创新引擎、国家科技复兴的引领者和国际科技交流的桥头堡,也将有力推动陕西成为中国“硬科技”强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追赶超越。

三、将“硬科技”作为西部追赶超越的发动机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回旋余地和想象空间,是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西部地区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等方面多措并举,选取若干“硬科技”领域集中发力,在科技创新和培育新动能上完全可以和东部比翼齐飞,甚至在一些领域实现由“跟跑”变成新的前沿。

(一)制定国家层面“硬科技”突围计划,并向西部重点布局

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重点领域的“硬科技”发展和突围计划,并上升到国家层面,全面系统指导和扶持“硬科技”发展。同时,根据西部地区特点进行针对性部署,选取若干“硬科技”重点,优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重大政策先行先试、重大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落地上向西部倾斜。

(二)夯实发展平台和基础条件,形成“硬科技”生态体系

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硬科学成果。西部地区要整合创新资源,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和科研机构;推动承接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加强产学研结合,规范科技资源共享,推进“硬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配套服务。

(三)完善“硬科技”发展政策和优化环境,为科研人员减少羁绊束缚和无谓干扰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国家层面要继续完善围绕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有关的科研开发、专利保护、财政税收、金融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地方政府应成为科技创业人员的服务者,切实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办事环节提高服务效率,搭建“硬科技”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等平台,加强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支持等服务,完善人才机制,构建充满吸引力的人才环境。

(四)加快“硬科技”的转化和应用,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围绕提高“硬科技”的转化率,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构建支撑服务体系、完善创新要素配置。强化中央和地方协同,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优化扶持方式,加强对“硬科技”成果和项目的转化辅导,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形成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新动力。

西部地区不仅具备发展“硬科技”的较好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踏实稳健、干事创业、主动作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十分契合发展“硬科技”所需要具备的战略耐心的要求。因此,对西部地区加大激励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硬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于调动和激发西部地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飞系陕西省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米磊系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博士)

上一篇:杜家毫:领导干部要学好用好科学方法论
下一篇:宋寒松:对党忠诚是政法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