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2015-11-11 10:16:23 作者:王中和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2014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区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这是新时期我区着眼农村牧区发展作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抉择,找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点,契合了广大农牧民的现实需求和切身利益,不仅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更是一项政治工程、发展工程、强基固本工程。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抓住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牧区工作的“牛鼻子”,解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问题

中央“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第一个全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建设美丽乡村作出了重要指示。当前,农村牧区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差。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牧区,难点在农村牧区,短板也在农村牧区。以包头市为例,截至2013年底,全市仍有13.5万贫困人口,占到农牧民人口总数的27%;农村牧区危旧土房比例超过50%;嘎查村没有街巷硬化的达到80%;没有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达到60%。解决这些问题的抓手是什么?就是“十个全覆盖”工程。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牧区拓展,让农牧民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目前,包头市已累计投资48亿元,完成了592个嘎查村建设任务,改造新建危旧房16578户,修建通村公路1547公里,改造升级电网79公里、为3710户无电户通电,新增户户通广播电视12951户,解决了85591人安全饮水问题,农村牧区受益人口达到41.5万人。同时,“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不但有效拉动了砖瓦砂石、钢筋水泥、涂料等建材消费,还促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大增加,进一步拉动了运输、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实现了农牧民增收就业。因此,抓住了“十个全覆盖”,就抓住了农村牧区的主要矛盾,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搭建了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的“大平台”,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从财政的角度讲,政府的公共财政收入要用于公共支出,而公共支出追求的是均衡性和普惠性,就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人。过去我们对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不够,往往把资金投向了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上面,比如修几条宽马路、建几个大广场、盖几栋高楼、上几个项目等等,这当中也不乏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思想在作祟。现在,我们把农村牧区的路修一修、农牧民住的危旧房改造一下,是公共财政应该做的事情。从分配的角度看,一次分配讲的是效率,是通过企业利润、税收、工资实现的分配;二次分配讲的是公平,是政府通过上缴的税收将公共财政收入转移支付来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全社会调节,体现公平。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上不去,从全社会来看就是不公平,我们所说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就是一句空话。“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我市新建、改建标准化卫生室194个、文化活动室210个、校舍23所、便民超市237个,改造后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全覆盖;农牧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8%、99.2%,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通过“十个全覆盖”这一载体和平台,广大农牧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和现代社会文明。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牧区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十个全覆盖”工程,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这就是民心,这就是人心。如果农牧民长期住破旧土房、走泥水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生活没有基本保障,他们就会有情绪,抱怨党和政府,长此下去就会产生离心倾向,进而生事生乱。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多次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往往是“均贫富”,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贫富不均产生社会分化;共产党领导农民闹革命也是打土豪、分田地,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些年,尽管我们做出很大努力,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问题仍然很突出。比如,一提到包头,大家往往想到的是中心城区光鲜亮丽的一面,没有人会想到包头还有像固阳、达茂农村牧区那样的破旧土房;看到中心城区的高楼大厦、灯火辉煌,也不会想到还有北梁那样的集中连片棚户区。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走上平坦路、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养老医疗有保障,这样人民群众才能真心实意跟着共产党走。现在可以看到,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我们走到哪,农牧民群众都自发地欢迎我们、感谢我们,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找准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切入点,激发了党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十个全覆盖”是自治区党委作出的重大决策,各级干部坚决贯彻这个决策、完成这个任务,是必须的。那么,怎样进一步增强自觉性,更加积极主动地把这项任务完成好?对群众来说,有一个“让群众干”变成“群众自己要干”的问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也有一个“要我们干”变成“我们要干、主动干、积极干”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大多数都是从农村牧区走出来的,本身就对农牧民和家乡怀有朴素自然的感情。“十个全覆盖”作为全面改善农村牧区面貌的综合工程和系统工程,给了我们回馈农村牧区、报效父老乡亲的机会,所以对自治区党委“十个全覆盖”决策部署,我们要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在贯彻落实上要有无需提醒的自觉。包头市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先后派驻4000多名党员干部下乡驻村,让他们亲身感受农村牧区的贫穷面貌,真切体会农牧民期盼过上好日子的急切心情,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与农牧民一起劳动、一起建设、一起攻坚克难,懂得了群众路线的真谛,明白了党的宗旨内涵,增强了为百姓做好事、干实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带领全区农牧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一份政治责任,又是一项职责担当。在推进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问题,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推进。

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全面发挥各级组织作用的同时,更多地研究运用市场的办法加以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把“十个全覆盖”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切实发挥了组织、发动、推动、引导作用,但在运用市场办法推进实施上,研究得还不够到位。要充分认识到,“十个全覆盖”是一项综合工程、系统工程,涵盖了农村牧区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发挥好政府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用市场的办法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实现最大收益、获得最佳效果。在规划建设上,要尊重市场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防止不计成本、大拆大建,脱离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实际。在资金筹措上,要在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整合涉农涉牧资金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广开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在土地利用上,要强化市场运作,鼓励企业先期投资建设,腾空土地整理后,按照市场规则优先出让给出资企业,用于发展现代农牧业,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实现一举多得。

二要处理好组织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在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现在,各级领导对“十个全覆盖”工程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全力组织实施,但决不能把该群众办的事我们都大包大揽。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对的,但一定要记住,群众是实施“十个全覆盖”的主体,他们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和参与者,该群众投工投劳的,必须发动群众来干。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百姓深刻感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深刻认识到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要靠辛勤劳动创造,切实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搞街巷硬化,政府出水泥、沥青,农牧民运沙子、挖土方;拆旧房、建新房,由农牧民自己组织施工队伍,政府职能部门和群众共同把好工程质量关,等等。同时,要进一步做好示范引领工作,分期分批组织村民进行互相观摩,让农牧民看到村庄改造后的效果,让他们从内心充满热切期盼,把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激发释放出来,让农牧民真正成为工程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

三要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在全力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抓紧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十个全覆盖”会不会是“一阵风”、建设成果能否长期保持下去,是最令人担心的问题。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紧研究制定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避免重走“建起来漂漂亮亮,过一阵景况依旧”的老路。比如,各级财政要列些预算作为补贴,成立由农民组成的环卫公司,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4级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让城市执法向农村牧区延伸,加强对私搭乱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的管理;要把乡规民约研究好,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提高农牧民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农村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多搞一些文明户、文明村评比,做得好的奖励,做得不好的惩罚,引导农牧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四要处理好认识和行动的关系,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更要在落实上下功夫。通过两年来的实践,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农牧民,对如期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信心更加坚定。这种信心,来自于自治区党委的正确决策,来自于“十个全覆盖”工程在全国所具有的典型性、代表性,来自于各地已经创造的一些可学习、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但也要看到,“十个全覆盖”工程,群众期盼越来越高、建设标准越来越严、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时间要求越来越紧,只有以钉钉子精神,一锤紧似一锤地敲、一环紧扣一环地拧,才能使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推进落实过程中,必须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自治区党委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总体要求、时序进度,防止可能出现的一些偏颇。如,贪大求洋、盲目攀比,大拆大建、急功冒进,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等等,确保不走偏、不极端、不浮躁、不浮夸,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确保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原原本本、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位,取得群众满意的效果。

五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着力提升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全面夯实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十个全覆盖”工程,改变了农村牧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打开了通往现代文明的窗口。但要实现农村牧区持续发展,还要在产业支撑上做好做足文章。要以现代农牧业为主攻方向,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植大户,加快推进土地草场流转、入股、置换、抵押,实现农牧业生产聚集和产业化经营,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要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依托各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和产品资源,分类打造建设草原生态观光、农家果蔬采摘、近郊休闲度假、生态园林游览等集绿色有机种养植、农牧民家庭经营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农牧服务业。要加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牧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水土流失修复治理,完善植被草原保护措施,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和村镇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牧区持续发展的承载力。 (作者王中和系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

 

【相关链接】新思路新亮点

去年以来,包头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把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和固本工程,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宣传先行、动员先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始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多措并举破解资金难题,取得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显著成效。

包头市坚持规划先行,突出引领作用,不搞盆景工程、形象工程。对于村子规模小、群众居住相对分散、基础设施难以延伸覆盖的地区,以村庄整合撤并、移民搬迁、集中规划建设为主,不搞简单平摊和重复建设。对于城郊和交通沿线地区,以原地改造为主,建设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对城边村、城中村,规划建设高标准中心集镇和社区,按照城市标准一步到位。同时,根据地域特点、发展现状、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对不同村庄的建设风格作出不同规划,防止千村一面、风格雷同。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进农村牧区。按照“民生事业有保障、社会管理有场所、文化活动有礼堂、休闲健身有路径”的“四有”标准,包头市为每个美丽乡村建设集休闲、健身、娱乐、政策宣传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健身广场或走廊,建设集草原书屋、道德讲堂、群众议事、文体娱乐、信息服务、事项代办、科技培训、基层党校和“两委”办公9大功能为一体的农民之家,使农村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个全覆盖”成果的巩固和延伸,必须借助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让北疆乡野美起来的同时富起来。包头市把“十个全覆盖”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按照产村融合、产业带动发展思路,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加快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品牌化、特色化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增加农民收入。

上一篇:王东明:坚定践行“三严三实” 奋力推进“两个跨越”
下一篇:运用哲学思维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