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海南通村的汉族村医凌家范能说流利的苗话、海南话与普通话,是名副其实的“三语”村医。上午坐诊、下午出诊,背上药箱、骑上摩托车,走上十多公里,他几乎天天如此。南通村所有山路,每户村民的家庭地址,他闭着眼都能找到。从23岁到52岁,从鱼米之乡到偏远山区,从孤身一人到全家落地扎根,凌家范用29年的时光为1400多人的苗村搭起了一道保卫健康的屏障,也建起了和苗族乡亲间的深厚情谊。2015年3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5年6月12日,“吱”的一声,一辆攀爬了数十公里山路的皮卡车猛地停下,停在海南省琼海市石壁镇南通村卫生室门前。琼海市石壁镇卫生院防保组组长何子蛟扭头严肃地对记者说:“没告诉老凌今天有采访,不然他又躲开去出诊了。”
进山出诊躲开记者采访,是老凌会做出来的事。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后,大批媒体曾到深山里采访凌家范给苗胞们送诊上门的事迹,但他至今仍没习惯面对媒体。上午坐诊、下午出诊,背上药箱、骑上摩托车,走上十多公里,凌家范几乎天天如此。南通村所有山路,每户村民的家庭地址,他闭着眼都能找到。“苗村留守的老人多,半夜里急病发作是常有的事。”半夜里一个电话响起,就要背上药箱或步行或骑摩托赶到村民家中,对于凌家范来说已是常事。
南通村路难走,夜间只能依靠手电筒或摩托车灯照明,地形复杂,有好几处是傍山险路,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落悬崖。
“老凌的坚韧让我们所有人佩服。”何子蛟说,29年来,凌家范一直勤勤恳恳,踏实做事。
1.年轻小伙孤身到苗村木板房里写青春
“各医疗卫生单位:疟病防治工作是我县卫生防疫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力争今年达到控制疟疾县的指标要求,为保护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当时的琼海县卫生防疫站在1986年印发的一份文件。这份文件凌家范整整保存了29年,正是这份文件上的内容,开启了凌家范的苗寨村医生涯。
1986年的海南省疟疾施虐,处在深山里的石壁镇南通村更是重灾区。南通村是一个苗族村委会,村子建在山上,当年疟疾严重的时候,一个村小组里常常有20几个人病倒,可就是这样一个步行到石壁镇墟需要5个小时的偏远苗村,却连一个村医都没有。
凌家范的到来,结束了南通村没有村医的历史。
凌家范在出诊路上。来源:海南文明网
为帮助南通村抗击疟疾,刚从琼海县卫校毕业的凌家范听从组织的安排,孤身一人来到了南通村。凌家范是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塔洋镇人,初到南通村,这里的偏远落后让他吓了一跳。“当时来了一两天就想跑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他坦言。对于一个23岁的青年小伙子来说,当年的震撼挺大的。一间用木板搭起的简陋小屋,只有几平米面积的屋里仅有一张小床和一张桌子,就是睡觉和坐诊的地方。每天下班后,还要捡拾柴火,在屋外用石块垒起的简易灶台上生火做饭,解决三餐。
在这样的木板房里凌家范住了将近八年,后来搬进了村里帮忙盖起的低矮瓦房,直至2010年才有了现在的村卫生室。
人生地不熟的偏远苗村,简陋不便的工作生活场所最终没有吓跑凌家范。“做人要讲信用”,最初让他坚定留下的原因是来南通时与县卫生防疫站签订的驻守一年的合约。契约这个概念,在1986年时能说出来的人少之又少,23岁的凌家范却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合约要求,一年又一年,这一呆就是29年。
2.汉族“三语”村医甘走艰辛路被誉苗村健康“保护神”
让凌家范下决心留在南通的原因,除了一份可贵的医者父母心外,还有苗族同胞们那份质朴的情感。
一年合约到期后,当年的南通村老书记王大昌极力挽留凌家范。王大昌说,由于村子偏远,南通一直都没有正式的村医,如果凌医生离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有一名村医,希望凌家范能够留下来。对于凌家范来说,当初来南通村时,儿子才4个月大,在这一年时间里,由于路途遥远,几乎都没回去看过家人,留在南通就意味着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家人几面。“留下来都不知道能不能养活自己”,凌家范说,那时候村医一个月只有微薄的60元钱工资,连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
经过一番思前想后,凌家范最终选择了一条艰苦的路,留在南通,成为村医,为苗族乡亲看诊治病。
南通村在山上,凌家范每天都要背着药箱走上十到二十里的山路到几个自然村出诊。29年来天天如此,雷打不动。南通村所有的山路,几个自然村里每户村民的家庭地址,他闭着眼都能找到。
每次出诊,一走进村子里,村民们远远地看见他都会热情地招呼他,年纪大的村民亲切地叫他“阿仔”(方言,意为孩子),年纪小的村民尊称他为“老凌”。南通村的每一位村民都知道,南通有一位尽职的汉族村医,20多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天黑路远,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一声招呼,凌医生一定会出现在患者家中,尽心治疗。
凌家范不善言辞,但在日常工作中,他却能说流利的苗话、海南话与普通话,是名副其实的“三语”村医。
凌家范正在接听镇卫生所打来的随诊电话。来源:海南文明网
凌家范在卫生室为小患者治疗。来源:海南文明网
苗族阿婆坟爱兰家住南坦村小组,因为脚疾行动不便,每次生病就诊时,凌家范就骑上半小时的摩托车亲自上门给她看病,这一看就看了十几年。苗村留守的老人多,半夜里急病发作也是常有的事。半夜里一个电话响起,就得背上药箱或步行或骑摩托赶到村民家中,对于凌家范来说,这已经是常事了。南通村路难走,夜间只能依靠手电筒或摩托车灯照明,地形复杂,有好几处是傍山险路,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掉落悬崖。
“2006年8月14日下午,我去南坦村王爱英阿婆家看病,……,突然下起了很大的雨,我想回家,摩托车是走不了了,只好走路,但大水把路冲塌了,水涨到了齐腰的位置……”这是凌家范行医日记本中的一篇日记。那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大水一下子把身高不到一米七的他冲走了十几米远,幸亏他及时抓住一根大树根才脱离了险境,但鞋子被冲走了,那天晚上,赤脚的他在湿滑的山路上步行了很久才回到家。
在29年的出诊经历里,雨夜行山路出诊的次数一年也得有十几次。29年扎根苗寨,走村串户,默默奉献,为村民看病疗伤,他被当地群众誉为苗村健康“保护神”。但是说起这些经历,凌家范总是摆摆手说:“我没有那么高尚,只是因为这是我的工作。”他的脸上露出腼腆又温和的笑容。
3.29年扎根在苗寨子承父业继续服务苗村
早些年南通村的经济收入不多,村民都不太富裕。有时候会遇到患者接受完治疗后,却付不出诊费的情况。这时候凌家范只能倒贴医药费,即便这样,下次这家患者再就诊时,凌家范还是会尽心尽力地给患者看病。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是这份高贵的医者父母心,让苗族乡亲对凌家范多了一份爱戴和尊敬。只要凌家范有困难,乡亲们都会上门帮忙,出工出力绝不含糊。
凌家范细心整理药品。来源:海南文明网
也正是苗族乡亲的质朴感情,让凌家范下定了在苗村扎根的决心。在南通村的第五年,他就把妻儿接到了身边,如今的他已经是两个孙子的爷爷,一家6口人在南通村的生活虽不富裕却也和美。
29年了,52岁的凌家范依然保持着上午坐诊下午出诊的习惯,接到患者家属电话无论天气如何恶劣都会上门看诊。为及时帮助村民解除病痛,凌家范每次出诊都是早出晚归,一年到头很少与妻儿同桌吃上一顿热饭,特别是碰到风雨恶劣天气时,家人更是为他担惊受怕。在他的潜移默化和教导下,凌家范的儿子也入了医门,如今大专毕业后也留在了南通村。遇到凌家范出诊的时候,凌家范的儿子就代替父亲在村卫生室里帮忙照顾病人。
说起最大的愿望,凌家范十分希望在自己退休后,儿子能接任自己的工作,留在南通,继续为苗族乡亲服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凌家范多年来用一颗医者的仁心赢得了苗族乡亲的尊重和爱戴,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扎根苗寨的信念。今天,苗村经济在不断改善,苗胞们生活也好了起来,大部分家庭告别了茅草房,盖起了平房,家里建起了无害化厕所,用上卫生水,院落也打扫得干净。这个曾经的疟疾等传染病高发的民族村落,当年的流行传染病也正渐渐绝迹。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凌家范》、《凌家范:山区行医29载 苗胞健康的守护人》等稿件综合,感谢海南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这注定是一条艰苦的路。凌家范常说,村民的健康就是我的追求,村民的微笑就是我的快乐。作为一名医生,贫困和苦难没有改变他对当初选择的决心。“医者仁心”不是一句口号,凌家范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苗胞的尊重和认可。敬业奉献不是一句空话,凌家范用无悔的付出勾勒了一位白衣天使的形象。29年,凌家范付出了青春,收获了信任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