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村官王桂兰的为民情怀
2015-08-12 07:56:52 作者:张继锋 姜义双 来源:辽宁日报

【人物档案】王桂兰,1957年出生,1975年高中毕业,回村先后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妇代会主任、村委会主任,1995年当选北镇市正安镇正三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正二、正三两村合并后,任新的正二村党支部书记至今。曾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3年10月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最美村官”。她的先进事迹被拍成电影《为了这片土地》。

天蒙蒙亮,王桂兰早早地起床了。来到田间地头,芬芳的泥土气息沁人心脾,那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再看看地里农作物的长势,心里特别地踏实。王桂兰就像一粒饱含爱的种子,为了这片土地,为了这方百姓,深深扎根在她挚爱的土壤里。

在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王桂兰以“严的精神”,为我们描绘出“最美村官”的精气神;以“实的作风”,把一个负债累累的“老大难”村引领成为远近闻名的锦州“百强村”。王桂兰在理想信念、权力观念和生活理念、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认知与实践,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高度契合。“你们要是都借着光了,我这干部还当不当?”

我和我姐没啥话,她家我总也不去。”说这话的,是王桂兰的弟弟王国贵。让王国贵心里难受的是,大姐在村里当支书,他不仅没有借着光,还生生被姐姐“骗”了一回,想想这事,他到现在还过不来劲儿。

那还是2002年的事儿,当时村里决定把集体所有的撂荒地按每亩每年70元承包出去,可招标通知贴出去好几天也没人响应。王桂兰就劝王国贵:“你家有大牲畜,就包点吧。”王国贵觉得大姐说得在理,就承包了18亩撂荒地。没过多久,王国贵就发现有人承包撂荒地一亩地才50元。王国贵找到王桂兰:“为啥我包的地比别人家的贵?”王桂兰解释:“后期处理不出去,就降价了。”王国贵随即要求自己承包的地也得减价。“你是在当时那个期限承包的,合同都签了,押金也交了,不能变。”王桂兰一口回绝。“那我不包了。”王国贵急了。“不包钱也不给你退,还要承担违约金。”王桂兰态度很坚决。“你想想,你们要是都借着光了,我这干部还当不当?说话还好不好使?”王桂兰耐心地劝弟弟。

其实,王桂兰在村里的亲友很多,却没人能借得上她的光,这让亲友很是“寒心”。王桂兰的大爷去世后,大妈和儿子一起过,2008年儿子也去世了,90多岁的大妈就和儿媳、孙子一起过。大妈白天晚上盯着王桂兰,希望给自己办个低保。可每次找到王桂兰,王桂兰就自己掏腰包一百二百地给大妈拿。大妈的低保问题,她始终都没有拿到村委会议上讨论。“对村民有好处的事,再难也要干!”

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实”是王桂兰的不懈追求。王桂兰依靠“实的作风”,破解了很多工作难题。“千难万难难不过一个决心,既然是对村民有好处的事,再难也要干!”这是王桂兰当选村支书后的誓言。正是凭着这股子横下一条心的“实”劲儿,王桂兰硬是把百姓盼望十几年的“老大难”问题给解决了。

正二村的一条主路两头都是死胡同,外边来收猪、收鸡的车开进来容易,想开出去就难了,通路就要扒房子、推大墙、刨树。要扒的路有300多米,涉及东西两头10户人家。恰巧,王桂兰的母亲、大爷和四叔的家就在村西头。王桂兰一连几天做工作,可是母亲、大爷和四叔就是不同意。

工程如期开工,一辆链轨拖拉机首先开到最西头的四叔家,四叔、四婶急忙冲到车前,阻止扒房。王桂兰上前竭力劝阻,双方僵持不下,围观的村民越聚越多,而雇来的拖拉机是按小时算账的。

王桂兰真急了,袖子一撸,直接跳上一人高的拖拉机,手拽着车门招呼司机:“开!开!往前开!”机声轰鸣。四叔、四婶见桂兰六亲不认要动真格的,只好无奈地含泪躲开,母亲、大爷也不敢上前阻拦了。不到半天工夫,四叔家的门房、大爷和妈妈家的院子都扒开了。东西村路终于修成了,宽阔的柏油路直通每家每户,村民出行方便了,进村收猪、收鸡的商贩也多了。

做人实诚的王桂兰“爱管闲事”远近闻名。平日里,像办低保手续、大病医疗报销、上户口这样的事,王桂兰都主动替村民办,有时镇上办不了的还要跑市里;村民之间闹矛盾、两口子吵架之类的事,只要王桂兰知道了,她都要到场调解;连外村的群众遇到纠纷,也常常来找王桂兰。“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因为没给任何人打下欠条而无愧无悔”

王桂兰就像一面镜子,她用“严的精神”和“实的作风”擦亮这面镜子。有了这面镜子,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照”出自己修身、用权、律己和谋事、创业、做人方面是“美”还是“丑”,是“净”还是“脏”。

走路一阵风,说话大嗓门,和王桂兰在一起,你很难看出她是一个重病在身的人。1998年,40岁的王桂兰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医生说,最多只能活五六年,要治疗这个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至少要30万元。

王桂兰想放弃治疗,然而家乡的领导、亲朋和乡亲不肯放弃。大家积极为她筹钱,4个弟弟也商量好要捐献骨髓,一切都在紧张进行。王桂兰却恳求医生用保守的药物疗法,“你不知道,在我们农村,攒30万元要多少人付出多少血汗呀!”

心爱的日记本上,留下了王桂兰当时的心迹: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多奉献、少索取,就像天上的星,春来无语、秋去无声,这样才能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因为没给任何人打下欠条而无愧无悔。

经过两个月的保守治疗,病情稍稍稳定,王桂兰就出院了。村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时时刻刻把大家冷暖装在心里的王桂兰。请生豆芽大户传授技术,把村里700多青壮劳力推到了全国180多个蔬菜市场,正二村的豆芽产业越做越大;正二村花生品质好、产量高,通过扶持大户搞加工,不仅解决了销路,还安置了300多村民就业;利用奈广线穿村而过的优势,扶持56户村民在路两侧做买卖;利用闲置的校舍引进一家酒业公司,增加集体收入;扶持养猪、养鸡大户,成立养殖合作社,带领上百户村民搞养殖。“挑担土就有个堆,谋个事就成个事,做个事就像个事”,在王桂兰的带领下,一个负债37万元的贫困村变成了锦州市“百强村”。

忠诚、干净、担当,敬业、奉献、为民,担任村书记的20年里,王桂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生动诠释着“三严三实”的深刻内涵。

上一篇:安徽:“第一书记”挂帅扶贫队长强基层组织凝聚力
下一篇:党徽在风雨中闪耀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