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思想
2016-02-25 11:14:22 作者:刘新林 来源:学习时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思想,对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富于智慧的实践活动。虽然马克思本人没有明确地提出创新这个概念,但是在其著作中不乏对创新的深刻论述。经过100多年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创新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创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活动,确证了人是有意识、富于智慧的高等生物。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同一般的实践活动相比,创新作为求新求异的开创性实践活动,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智慧,需要耗费更多的脑力劳动和时间,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更大,因而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体现。

关于创新的主体。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因为“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排除的观念”。人民群众正是在这种观念下参与创造历史的实践。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人民群众是创新主体的生动证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发明权,并指出,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希望各级党委和每个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都来做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然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关于创新的形式。马克思认为,创新有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这三种基本形式。他指出,“由于协作、工场内部的分工、机器的运用,以及为了一定的目的而把生产过程转化为自然科学、力学、化学等等的自觉的运用,转化为工艺学等等的自觉的运用,正像与这一切相适应的大规模劳动等等一样(只有这种社会化劳动能够把人类发展的一般成果例如数学等,运用到直接生产过程中去,另一方面,这些科学又以物质生产过程的一定水平为前提),与在不同程度上孤立的个人劳动等相对立的社会化劳动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这个社会发展的一般成果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运用——所有这一切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并强调要不断地利用科学的力量和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以及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来提高劳动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第一,自然科学、力学、化学等等的自觉的运用、利用科学的力量,等等,都是指科学创新,它表现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的创新,属于精神生产实践范畴;第二,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是指分工、协作、实行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或者进行生产关系变革、政治上层建筑变革,这便是制度创新,属于社会关系生产实践范畴;第三,机器的运用、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则指的是技术发明、机器改良等活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即技术创新,属于物质生产实践范畴。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于是生产力首先就表现为生产这些物质财富的能力,而这有赖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例如,通过机器的运用,“现在资本不要工人用手工工具去做工,而要工人用一个会自行操纵工具的机器去做工。因此,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结果是“一方面,工人终身固定从事某种局部职能的技术基础被消除了。另一方面,这个原则加于资本统治身上的限制也消失了”。有鉴于此,马克思认为机器的出现和运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在历史上最终确立的完备的技术基础。

关于创新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指出的创新途径是遵从于规律、立足于需要、来源于教育。首先,创新要遵从客观规律。马克思说:“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为此,就必须先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然后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的创新注定是要失败的。其次,创新要以社会需要为目的。马克思认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如果创新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那无疑是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的个人劳动,是无用功。最后,创新能力的提高来源于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必将在人民的学校中实行实践的和理论的工艺教育”,即“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教育对于创新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要成为创新大国,必须先成为教育大国。

上一篇:资本范畴的哲学意蕴
下一篇:重温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思想

推荐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