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培育的三个着力点
2015-10-16 10:42:25 作者:吴青熹 来源:学习时报

就本质而言,社会组织培育平台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它只有在与社会的联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培育的实效和价值。

近年来,社会组织培育已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依据“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社会组织培育的扶持力度。实践表明,社会组织培育需着力解决三个主要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培育方式的问题

目前,地方政府对社会组织培育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辖的综合培育平台对社会组织进行间接的能力帮扶;二是通过服务购买、公益创投等形式对社会组织进行直接的经济资助。然而,单个培育平台的培育流程及管理过程几乎都是对上一级培育平台的复制,这种类工业化的培育方式只能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共性问题,难以同时兼顾培育对象的个性需求;同时,作为培育对象的社会组织,大部分处于萌芽期和初创期,很容易对政府在资金、硬件、项目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产生依赖,一旦培育期结束,部分社会组织甚至难以独立参与公益市场的竞争。

基于初创期社会组织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社会组织培育应坚持“四个到位”。一是培育初期,资源到位。从资金、信息和综合服务等各方面为社会组织提供诸如场地设备、补贴资助、项目信息、法律咨询、财务评估、注册协调等资源,帮助社会组织“活下来”。二是培育中期,能力到位。一方面,通过培训规范社会组织运作,提升社会组织在链接资源、获取项目、开展活动、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在工作中发掘与培养骨干员工,将能力建设的重心放在团队建设和人力资本培育上,推动社会组织“长得快”。三是培育后期,认知到位。帮助社会组织对自身的优势、劣势,发展的机会、初露端倪的威胁合理定位,厘清组织使命、确定组织战略、将组织内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凝练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基于竞争优势打造组织品牌,确保社会组织“看得准”。四是培育结束后,追踪到位。对顺利度过培育期的社会组织保持长期的追踪和辅导。只有让培育平台真正成为社会组织成长全过程的支持系统,社会组织的发展道路才能“走得稳”。

以协同为导向解决培育主体的问题

目前,社会组织培育主体可分为政府主体、专业社会组织主导的社会主体以及政府与非公募基金会联营的复合主体三类。其中,政府主体有利于帮助社会组织获得政府的优势资源,但却无法避免管理体制和培育机制的行政化;社会主体拥有培育过程的自主权和畅通的资源获取渠道,但却丧失了取得政府资源的优先权以及政策和信息优势,难以在第一时间对政策变动和资源分配机会做出回应;而复合主体虽兼得二者之长,但由于规模偏小,因而影响力有限。事实上,各类社会组织培育主体都亟需新的发展抓手来拓宽日趋狭窄的发展空间。

对社会组织培育而言,就是要把市场作为新的培育主体,实现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多元协同。一是资本协同。打通培育平台和市场间的资本流通渠道,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资金,鼓励企业以参与公益创投的形式投资公益项目,允许企业以风险投资的形式,综合运用贷款、股权、利率等多种金融手段为社会组织提供资本支持,解决培育平台的筹资困境。二是管理协同。鼓励企业给培育平台提供定制式帮助,引导培育平台借鉴和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将目标导向、过程管理、绩效考核、团队培养等先进的管理手段通过持续的能力建设转化为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培育平台的治理结构,允许投资企业进入项目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促进培育平台规范化发展。三是制度协同。政府需对市场参与公益创投这一新兴的模式给予实质性肯定和鼓励,如对投身于公益创投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和专项奖励等,为社会组织获得市场支持提供合法性空间,同时也要学习欧美国家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允许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允许金融机构成为企业向社会组织投资的中介,还要建立公益创投评估制度,进一步明晰社会组织的法人财产权,并将项目操作模式和管理流程标准化,杜绝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寻租现象。

以联动为导向解决培育实效的问题

目前,社会组织培育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养老、助残、教育、就业等方面,很少涉及经济、文化、城建、城管、环保、卫生这些亟需大量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转移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社会组织在培育期满后只愿意以承接为政府服务的项目为主业,真正愿意深入基层直接为百姓服务的社会组织还不足10%,这直接导致我国基层社会组织数量严重不足,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极不均衡,乡村社区社会组织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培育资源的倾斜和服务导向的偏差使大量社会组织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参与,进而导致社会组织与社会的脱节,降低了社会组织培育的正外部性。就本质而言,社会组织培育平台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它只有在与社会的联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培育的实效和价值。一是公众联动。构建社会组织与公众的联动机制,为社会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运用各种媒体手段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交流沟通,提高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度,激发公众的社会公益意识和活动参与意识。着力建立和深化互动机制,让公众参与、为公众服务,提高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同时,还要引导社会组织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鼓励社会组织树立为人民服务、做群众工作的理念。二是三社联动。构建社会组织、社区和社工的联动机制,将社会组织的服务重心向基层转移。通过宣传、活动增加社区居民间的交往,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对社区事务的主动关心。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充分评估,建立社区社会服务项目的总体规划,在社区建设、扶危助困、残障康复、劳动就业、医疗保障等与社区居民利益切实相关的服务项目上实现专业服务与群众需求的及时对接。大力引进专业社工人才和提供培训、实践岗位,推动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在群众中发现热心公益事业的领军人物和提升社区干部的社会工作能力,帮助城乡社区建立健全各类型的社会组织。三是网络联动。构建社会组织与社会网络成员的联动机制,为社会组织发展积累社会资本。通过增加社会组织与同类型社会组织的互动,帮助其学习借鉴同行先进的理念经验和运作机制,拓宽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通过安排社会组织和学校、智库等不同类型组织的交流、合作,搭建资源、信息的共享平台,帮助社会组织吸纳更多的发展资源,实现不同组织功能上的互补、行动上的协作和资源上的整合。(吴青熹)

上一篇:严以律己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下一篇:关于"四种形态",应该怎样理解

推荐图片文章